历史
壹帆看书【yifankanshu.cc】 > 其他类型 > 走进不科学 > 第二百五十一章 乱了乱了,整个19世纪都乱成一锅粥了!(7.4K)

第二百五十一章 乱了乱了,整个19世纪都乱成一锅粥了!(7.4K)(1 / 5)

光。</p>

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词。</p>

一种常见到不能再常见的现象。</p>

却是一缕贯穿了人类科学史的、到22世纪都依旧扑朔迷离的迷雾。</p>

说起光这东西,后世许多人脑海中蹦出的应该先是波粒二象性。</p>

接着是迪迦奥特曼,然后是光的干涉衍射这些字眼儿。</p>

其实吧。</p>

人类对于光本质的思考,在公元前就已经出现端倪了。</p>

例如在古代东方。</p>

人们认为太阳是神灵的化身,例如羲和、日主、东君,还有被后羿射下来的金乌等等。</p>

而古代西方呢,一开始流行的是恩培多克勒的看法。</p>

他认为世界是由水、火、气、土四大元素组成的,而人的眼睛是女神阿芙洛狄忒用火点燃的,光也属于火。</p>

《踏星》</p>

恩培多克勒后的柏拉图则认为,有三种不同的光。</p>

分别来源于眼睛,被看到的物体以及光源本身。</p>

至于视觉,便是三者综合作用的结果。</p>

柏拉图再往后,便出现了卢克来修、阿尔·哈桑这一大堆的唯心思想。</p>

而思想一多,自然就会有人去用实际手段验证真伪了。</p>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p>

历史上第一次对光传播有明确研究记载的文献并不是出自西方,而是由华夏先贤所着的《墨经》。</p>

《墨经》约完成于周安王14年癸己,也是就是公元前388年,其中有一个很有名的研究桉例。</p>

这个桉例出自《墨子·经说下第四十三》:</p>

【景,二光夹一光,一光者景也。景光之人煦若射,下者之人也高,高者之人也下。足敝下光,故成景于上;首敝上光,故成景于下。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库内也。】</p>

景就是影,指物体的影像。</p>

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p>

光线象射箭一样,是直线行进的。</p>

人体下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射过小孔,成影在上边。</p>

人体上部挡住直射过来的光线,穿过小孔,成影在下边,就成了倒立的影。</p>

这个描述光的宏观性质完全一致,也是对光沿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p>

除此以外。</p>

墨家还知道另一个概念——光在透镜或凹面镜之前会聚焦:</p>

“在远近有端与于光,故景瘴内也。”</p>

内就是纳,也就是聚集在一点的意思。</p>

《墨经》里常称焦点为“正”或“内”,因此当时的墨家也已经研究出了光线的聚集原理。</p>

不过可惜的是。</p>

由于华夏古代科学体系不完备的缘故,在光学后续的发展过程中,古代华夏的出彩点就不多了。</p>

当然。</p>

这倒不是说华夏没人研究光学,而是华夏在《墨经》之后,找不到一个能够被梳理成时间线的光学研究记录。</p>

而在西方,欧几里德在《反射光学》一书里研究了光的反射问题,托勒密对光的宏观性质进行了补充。</p>

后来又出现了开普勒之类的研究者。</p>

到了1621年。</p>

尼德兰物理学家涅耳,总结出了光的折射定律。</p>

接着在差不多同一时间。</p>

笛卡尔在他《方法论》的三个附录之一的《折光学》中,率先提出了这样的可能:</p>

光是一种压力,在媒质里传播,并且世界上存在以太这种物质。</p>

也这也是近代光学的万恶之源,一个非常重要的节点。</p>

如今</p>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彼得·潘与辛德瑞拉 华娱之闪耀巨星 万倍返还,我收徒百无禁忌 总裁溺宠闪婚妻 从零开始的触手怪 夏叶的中古店 借种 陈平苏雨琪 我收服了宝可梦 不妙!总裁发现我造谣他不孕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