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壹帆看书【yifankanshu.cc】 > 其他类型 > 走进不科学 > 第二百八十章 找到你了,柯南!(中)

第二百八十章 找到你了,柯南!(中)(4 / 5)

黑白相片发明于1839年,在那之前,所有对行星的观测记录都是靠着文字或者星图。</p>

比如华夏《史记·天官书》中的北斗七星定位法,也就是星桥法:</p>

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p>

这是什么意思呢?</p>

它是将七星中右起四颗的星星构成了勺口,称作“魁”。</p>

中间三颗连线比较平直的星星,构成勺子较长的直柄,也就是“衡”。</p>

最左边两颗的连线角度偏折,构成了勺柄手握的部分,也就是司马迁所说的“杓”。</p>

“杓携龙角”,意思是两颗星(杓)的连线出来,直指一颗很亮的恒星。</p>

古人认为它是天上东方青龙的龙角,也就是后世的大角星。</p>

“衡殷南斗”说的是“衡”所代表的长柄部分的连线,直指二十八宿中的南斗星宿。</p>

最后的“魁枕参首”则是说,代表勺口的“魁”,正对着二十八宿中的觜宿。</p>

汉代把觜宿和参宿加在一起,看成一只老虎。</p>

觜宿代表虎头,所以“参首”就是“觜宿”了。</p>

另外苏轼《赤壁赋》里“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也是一种诗词中的定位法。</p>

而除了文字之外,剩下的便是星图了。</p>

华夏古代最着名的星图首推苏州石刻天文图,这是宋宁宗赵扩在当太子时候,教他天文的老师黄裳绘制的。</p>

这幅星图以北极为中心,三个同心圈分别代表恒显圈、赤道圈和恒隐圈。</p>

顾名思义。</p>

恒显圈内的星星四时不落;而恒隐圈外则是古人活跃范围看不到的。</p>

这幅星图后来被刻在一块高2.16米,宽1.06米的石碑上,目前保存在常熟。</p>

另外还有敦煌星图,以及老苏所绘制的苏颂星图等等——老苏绘制的还是所有古代文明中刻录天体最多的一张星图。</p>

至于欧洲比较有名的就是赫维留星图了,造型极为生动,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感兴趣的可以去搜一搜,确实很漂亮。)</p>

这年头用以判定能见度的也是赫维留星图,属于一种默认的方法。</p>

观测到的赫维留星图天体数量越多,就说明观测环境越好。</p>

实话实说。</p>

能在1850年的伦敦附近遇到这么个不错的夜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事儿。</p>

而就在徐云与汤姆逊聊天之际。</p>

小棚中的黎曼与周围人低语了几句,旋即便欣喜的抬起了头:</p>

“八次方根开出来了,偏差的参量是0.00!”</p>

0.00。</p>

与此前的0.相比,精确了整整上百倍!</p>

毕竟一个是三次方,一个是八次方,难度和精度是等同的。</p>

不过话说回来。</p>

这个数值也差不多是人力速算的上限了。</p>

1937年牛津大学组织的17人制速算大赛计算出的结果,也就比这个数字再低了8%左右。</p>

这个参量代表着天王星的校正系数,也就是冥王星对它的引力效果。</p>

有了这个系数,接下来的环节也就很明确了。</p>

此前提及过,冥王星对于天王星的引力效果在宏观上的反馈只有两个。</p>

一是天王星的轨道。</p>

二是天王星的黄道夹角。</p>

之前已经计算出了黄经L,那么数算团队的任务只剩下了一个:</p>

对比轨道偏移的差值。</p>

这是什么意思呢?</p>

假设一个磁铁A在水平面上运动,在没有其他外力的情况下,它的运动轨迹是直线的。</p>

如果在它运动的过程中加上另一块较弱的异极磁铁B——例如放在A左侧的十米处,那么A的运动轨迹就会在保持原有运动方向的情况下,出现少许偏移。</p>

天王星就是磁铁A,冥王星就是磁铁B。</p>

磁铁A偏移后的运动轨迹就是被肉眼观测、记录下来的天王星轨迹。</p>

扣除掉黎曼等人计算出来的修正系数,得到的则是它的理论原轨迹——也就是没有被冥王星吸引下的运动轨迹,即那条“直线”。</p>

如此一来。</p>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彼得·潘与辛德瑞拉 华娱之闪耀巨星 万倍返还,我收徒百无禁忌 总裁溺宠闪婚妻 从零开始的触手怪 夏叶的中古店 借种 陈平苏雨琪 我收服了宝可梦 不妙!总裁发现我造谣他不孕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