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时候。</p>
恒星在空中基本不动,行星则会以一定的角速度变换位置。</p>
所以只要用图像自动搜索软件去对比某个周期——比如说半年或者一年内的图像,再筛选出角速度大于某个角秒的的星体就行了。</p>
一般来说。</p>
国内默认的数值是每小时1.3角秒以上。</p>
国际则是每小时1.5角秒。</p>
正因为对于这种方式的不了解,导致很多人都存在有一个思维误区:</p>
小行星和系内行星都是哈勃之类的望远镜拍到。</p>
比冥王星更远的系内天体,普通天文望远镜看不到它们。</p>
这个思维大错特错。</p>
举个例子。</p>
此前提及过阋神星,它距离地球足足有97个天文单位——一天文单位1.5亿公里,也就是冥王星的2.5倍。</p>
你猜猜迈克·布朗发现它的望远镜是什么规格?</p>
答案是1.2米的反射式望远镜,生产工艺是1780年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不过在光路上经过了一些改良。</p>
但这和工艺没关系,与设计思路有关。</p>
所以并不是说一颗行星距离地球很远,普通望远镜就观测不到它了。</p>
在不考虑详细画面的情况下。</p>
讨论一架光学仪器能看多远,其实是没有意义的事情。</p>
如果你愿意。</p>
折射式望远镜甚至能看到180个天文单位外+12.6视星等以下的任何星体——虽然只是一个小点。</p>
但若是不通过严密的数据分析,你永远不知道你看到的是什么星球。</p>
所以筛选星体,这才是寻找系内行星最复杂的地方。</p>
就像之前说的。</p>
你选个好天气随手一拍天空,说不定照片里头就拍下了太阳系内的第九大或者第十大行星叻,但你压根不知道那玩意儿是啥。</p>
韦伯也好,哈勃也罢,还有华夏贵州的天眼。</p>
这些射电望远镜在绝大多数时候,都是用于观测系外天体的。</p>
系内星体一般都是先拍个几百万张照片通过计算机筛选出有位移的图像,接着去计算轨道。</p>
然后按照轨道去推导某天某时某刻,它可能出现在哪个星区,赤经赤纬多多少。</p>
确定好以上这些信息。</p>
一架1.4米口径、1800年代水准的天文望远镜便足以发现它的踪迹。</p>
好了,言归正传。</p>
总而言之。</p>
根据目前已有的信息来看。</p>
太阳系的‘第九大行星’确实是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并且绝对绝对不是民科的类型。(这几天好多读者问如果真的存在第九大行星为啥没被发现,略感无力,nature的论文我放了,网站给了,然后又用自己的固有观念在做判断,实在不行搜一搜奥尔特星云成吗,它的半径都有一光年.....太阳系真没那么小,猫猫叹气.JPG)</p>
但另一方面。</p>
这个概念对于2022年的科学界来说都是一个前沿问题,更别提1850年了。</p>
按照徐云的打算。</p>
自己的任务很简单,只要协助高斯找到冥王星就完事儿了。</p>
再往后的卡戎啊、阋神星啊、鸟神星啊这些交给后世搞定就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