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贝奇一脸疑惑的接过文件,下意识的扫了几眼,目光便离不开它了:</p>
“这.....这是......”</p>
一旁的阿达见状也连忙凑了过来,没几秒钟也陷入了与巴贝奇一样的状态。</p>
勒芙蕾丝伯爵则安静的坐在一旁,笑吟吟的看着自己的妻子和巴贝奇面红耳赤的...学习。</p>
徐云也没打搅他们,就这样在位置上等待了起来。</p>
后世的徐云是个纯纯的电脑小白,在电脑方面的知识储备并不多。</p>
也就勉强知道个显卡开头越大越好,3060大概率是矿卡云云。</p>
至于电脑技术方面嘛......</p>
会个F12改动审查元素,会个Ctrl+C复制文本,其他就没了。</p>
哦对了。</p>
还有也知道电脑要是黑屏可能是内存条松动,嗯,然后真没了.......</p>
但如果说起分析机,他还是多少知道一些的。</p>
因为这玩意儿在diy圈中非常有名。</p>
从原理上来说,它最开始考虑的是整数的平方数。</p>
比如先列出一行数字:</p>
1、4、9、16、25、36、49、64等等。</p>
小学生都能看出来,它们的规律是一到八的平方。</p>
接着通过从后面的数字减去前面紧邻的数字,便可以得到一个新的差值系列,叫做第一差值系列。</p>
它由数字3、5、7、9、11、13、15等组成。</p>
再做一次上述操作,便可以得到第二个差值系列。</p>
它们都是常数,都等于2。</p>
也就是说。</p>
如果我们要从数字5过渡到后面的数字7,我们必须在前面加上常数差2。</p>
同样,如果从平方数9转到平方数16,那么必须在前者的基础上加上差7。</p>
也就是前面的差5,加上常数差2。</p>
这种规律总结在设备上,就是分析机...或者说差分机的原型。</p>
假设机器有三个转盘,分别命名为A、B、C,每一个转盘上都有刻度。</p>
比如说一千个刻度吧,这些刻度之间有一根指针可以经过。</p>
C和B应该还有一个定位锤,其击打数应与指针所指示的刻度相同。</p>
转盘C的定位锤每敲一次,转盘B指针要前进一格;</p>
同样。</p>
转盘A的指针会在转盘B定位锤的每一次敲击中前进一格。</p>
假设将指针C放在刻度2,指针B放在刻度5,指针A放在刻度9。</p>
然后让转盘C的定位锤敲打。</p>
它敲打两次,指针B便将越过2个刻度——此时后者将指示数字7。</p>
如果允许转盘B的定位锤继续敲打,它将敲打七次。</p>
在此期间。</p>
指针A将前进七格。</p>
由于指针A开始时定位在9,这样就会得到数字16,也就是9之后的平方数。</p>
而只要通过无限地重复这些操作,便可以用一种非常简单的方法,连续地再现平方数的序列。</p>
也就是某个细细尖尖的东西一动,定位锤就会啪啪啪的响起来,然后输出某些东西。</p>
而徐云给出的方案中,便包含了后世对这方面的许多优化。</p>
比如说归纳出了T=x^2+x+41这个公式。</p>
又比如把转盘改成了变量柱从而降低工艺难度。</p>
又又例如还增加了引入机器的想法等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