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壹帆看书【yifankanshu.cc】 > 其他类型 > 走进不科学 > 第三百二十章 玩的可真特么大(下)

第三百二十章 玩的可真特么大(下)(4 / 7)

单个电子要么穿过左缝、要么穿过右缝,不可能同时穿越两条缝。</p>

这是一个至今悬而未决的谜团。</p>

当然了。</p>

关于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更有名的可能是另一件事,也就是所谓的第三个实验:</p>

为了进一步的观察真相,科学家们在屏幕前加装了两个摄像头,一边一个左右排开。</p>

哪边的摄像头看到电子,就说明电子穿过了哪条缝。</p>

同样,还是点射模式发射电子。</p>

结果是这样的:</p>

每次不是左边的摄像头看到一个电子,就是右边看到一个。</p>

一个就是一个,从来没有发现哪个电子分裂成半个的情况。</p>

然而就在这时,真正诡异的事情发生了:</p>

研究者们忽然发现,屏幕上的图案不知什么时候悄悄变成了两道杠!</p>

没用摄像头看。</p>

结果总是斑马线,光子是波。</p>

用摄像头看了。</p>

结果就成了两道杠,电子变成了粒子。</p>

实验结果取决于看没看摄像头?</p>

听起来是不是更毛骨悚然了?</p>

不过作为一本专业的科普作品,这里要科普一件事:</p>

第三个实验...也就是所谓加装摄像机的实验,其实是一个思想实验,并未实际完成。</p>

其实想想也知道。</p>

别说摄像机了。</p>

哪怕是其他设备仪器,你想要直接看到电子或者光子穿过哪个缝,这可能吗?</p>

所以你在网上无论怎么搜,都不会找到任何与摄像机观测有关的专业论文或者实验视频。</p>

实话实说。</p>

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确实非常惊悚,它的真相至今未曾被破解。</p>

但如今网络上看到的‘惊悚’,实际上带着二创的添加色彩。</p>

目前真正完成过的电子的双缝干涉实验,只有以下三个:</p>

1、早期的双缝干涉实验。</p>

这是在量子力学建立初期就经过实验验证的现象,比较有名的是日立电视台的电子双缝干涉。(hita/rd/portal/research/em/doubleslit.html)</p>

2、惠勒的延迟实验。</p>

在1979年的时候。</p>

曾经和爱因斯坦共事的约翰·惠勒在为纪念爱因斯坦的大会上,提出了一个理想实验:</p>

为了摒弃观测行为对电子双缝干涉中电子行为的干扰,通过某种方式在电子通过双缝后才进行观测。</p>

它的思路是这样的:</p>

从光源发出一光子,让其通过半反半透镜1,光子被反射与透射的概率各为50%。</p>

之后,在反射或透射后光子的行进路径上分别各放置一个全反射镜A和B。</p>

使两条路径反射后在C处汇合。</p>

C处放有两探测器AB,分别可以观察A路径或B路径是否有光子。</p>

接下来。</p>

如果在两个探测器前的C点处再放置一个半反半透镜2,便可以使光子发生自我干涉。</p>

适当调整光程差后,可使得在某一方向(A或B)上干涉光相消,此方向上的探测器总是无法收到信号,</p>

与此同时,另一方向上的探测器则必定会总是接收到信号。</p>

这个实验之所以叫延迟选择实验,就是因为我们可以在光子已经通过半反半透镜1之后,再决定是否放置半反半透镜2。</p>

也就是说在光已经决定完选择波动性还是粒子性之后,我们再去放置半反半透镜2去观察它。</p>

实验最开始提出的时候是一个思想实验,但后来经过实验验证了,这一结果曾经刊载于Sce。(DOI: 10.1126/sce.)</p>

理想的单光子源早在1974年就已经问世,上面的惠勒实验中的单光子源利用的是金刚石N-V色心的缺陷。</p>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彼得·潘与辛德瑞拉 华娱之闪耀巨星 万倍返还,我收徒百无禁忌 总裁溺宠闪婚妻 从零开始的触手怪 夏叶的中古店 借种 陈平苏雨琪 我收服了宝可梦 不妙!总裁发现我造谣他不孕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