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量子擦除实验也是经过实验验证的。</p>
量子擦除实验聊起来比较复杂,也就是所谓‘八纳秒内可以改变过去’的源头。(d/10.1103/PhysRevA.65.0)</p>
嗯,就这三个——或许还有其他一些改动过的其他实验,比如C60之类的,但核心原理都和这三个实验相同。</p>
目前最接近所谓‘摄像机’的成果,应该是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的物理系研究团队在2011年搞出来的一份报告,但距离真正的摄像机还相差很远很远。(d/10.1088/1367-2630/15/3/0)</p>
顺便一提。</p>
网上现在所谓的摄像机拍出的‘摄像机’图样,实际上是霓虹的外村彰带领团队在1988年做的电子干涉的图样。(d/10.1119/1.)</p>
所谓直接可以观测到电子通过哪个缝的实验,依旧是思想实验,至今没人真正能够做出来。</p>
目前真正能做的‘观测’是什么呢?</p>
是在双缝之间安装电子探测器,这个探测器无法直接显像,无法观测微粒路径,只能作为接收屏。</p>
当打开探测器开关,光就呈现粒子性;</p>
关闭探测器开关,光就呈现波态。</p>
好比天上下了场‘雨’,你没法知道它是从哪片云层落下来的。</p>
但是你伸出手,接到的是雨。</p>
不伸手用眼见看到它落地,掉落的就是一朵花。</p>
一切取决于你的观测,或者说干扰。</p>
所以电子或者说的双缝干涉实验,实际上从头到尾令人惊悚的就一件事:</p>
那就是文科生一点都看不懂....</p>
咳咳...错了错了。</p>
惊悚的地方在于你不去测量是一种结果,测量的话是另一种结果——再提醒一次,这里的测量不是摄像机的直接测量,而是接收屏的探测器。</p>
也就是任何可泄露出路径情况并且被记录下来的信息,都会导致量子坍塌。</p>
就这么简单。</p>
辟谣科普,我们是专业的。(笑)</p>
这也是现在纠缠态的研究领域之一。</p>
搁某些黑暗流科幻小说里的表述,差不多就是“被设计好的底层逻辑,可以证明人类是被关起来的小白鼠”云云......</p>
真正的科学,不应该是在发现未知的时候,把它二次加工成更恐怖的谣言去吓人。</p>
而是应该在发现未知后,尽量的去破解它的奥秘。</p>
当然了。</p>
目前的徐云倒是不需要考虑这么复杂的事儿,眼下他的压力主要还是来自社员们认知上的冲突:</p>
“唔....各位同学,稍安勿躁。”</p>
“各位的心情我可以理解,毕竟我说的这些内容,确实和大家已有的观念相悖。”</p>
“不过没关系,我们还是之前的那句话——可以先抛开实验结果,单纯来讨论实验设备的特殊性。”</p>
随后他环视了周围一圈,朝台下一摊手,语气中带着一丝诱惑:</p>
“难道大家就不想知道,怎么样才能把光子单独发射出来吗?”</p>
此话一出口。</p>
台下原本有些嘈杂的议论声,便再次化作了寂静。</p>
制备单光子。</p>
这短短的五个字在2022年都能引起不少人的兴趣,就遑论1851年的自然科学爱好者了。</p>
因此很快。</p>
众人脸上原先那些清晰可见的质疑,逐渐便被犹豫与好奇替代了。</p>
见此情形。</p>
徐云顿时心中一定:</p>
很好,鱼儿上钩了。</p>
众所周知。</p>
后世制备单光子的方式有很多。</p>
比如用普通光源发光,然后加一个很强的衰减,将光强衰减到飞瓦以下。</p>
这样每秒钟只有几千个光子发射出来,基本上就是单光子发射了。</p>
又比如用单量子点光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