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假设的核心就在于,它认定了光相对于以太的速度是恒定的。</p>
所以如果想比较两束光从光源击中镜子再回到光源所消耗的时间差,选取以太作为参考系更加方便。</p>
小麦的思路便是如此。</p>
当t=0时。</p>
光从光源O点出发。</p>
当 t=t1的时候。</p>
光到达镜子。</p>
此时由于整个实验设备相对于以太已经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镜子的位置从M1点变换到了右侧距离Vt1的地方。</p>
所以这一段光程的长度是:</p>
OM1+Vt1。</p>
当光返回光源的时候。</p>
设光在 t=t11时返回光源,此时光源已经运动了t11秒。</p>
所以光源的位置是原先O点右侧距离Vt11的地方。</p>
这一段的光程便是:</p>
OM1+Vt1-Vt11=OM1-V(t11-t1)。</p>
综合两段光路。</p>
在以太参考系中,水平光的光程总长应为:</p>
OM1+Vt1+OM1-V(t11-t1)=2OM1+V(2t1-t11)。(应该没算错,要是有错误的地方希望大老指正哈)</p>
而乔吉亚·特里所写的则是OM1+M1O,显然错误。</p>
随后小麦耸了耸肩,指着公式说道:</p>
“其实从这个式子里很容易看出,2t1会明显大于t11 ,因为光线的去程比回程要长嘛。”</p>
“光线从光源前往镜子一的时候,是在‘追’镜子。”</p>
“而从镜子返回光源的时候,光源是迎着光线运动的。”</p>
“所以叻,光线从光源到镜子的时间比光线从镜子回到光源的时间要长。”</p>
“因此单单从水平光路的推理解释,特里先生您的分析就是错误的。”</p>
乔吉亚·特里张了张嘴,眼中露出了一丝慌乱:</p>
“我.......”</p>
不过徐云并没有给他解释的机会,而是接过小麦的话,再次给他补起了刀:</p>
“特里先生,光源,镜子,和成像板,它们的运动方向都是东...或者说正右方——因为相对以太运动嘛。”</p>
“也就是说,光源和镜子一的运动方向是沿着O点与 M1点所在的直线上。”</p>
“而镜子二的运动方向,则是沿着M2点和A点所在的直线上。“</p>
“在以太参考系中,由于光线出发的时候瞄准的是A点,当镜子二从M2点的位置平移到 A点的时候,光线正好到达A点。”</p>
“接着被镜子反射回B点,如此一来......光程差上其实不存在任何问题。”</p>
“所以特里先生,你所说的漏洞,在数学角度上根本不存在!”</p>
这一次。</p>
不少人也跟着下意识的点了点头。</p>
徐云说的道理非常简单,也很好理解。</p>
比如读者老爷开的汽车有左轮和右轮,左轮和右轮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你汽车的宽度。</p>
也就是连接左轮和右轮的传动杆的长度,在任何时刻都是固定的,即便车在运动。</p>
可是在地面参考系中。</p>
运动中左轮现在的位置和右轮两秒后所在的位置、这两个空间位置之间的连线距离,却并不等于你左轮和右轮之间的距离。</p>
假设此时此刻。</p>
有一只小老鼠从汽车的左轮沿着传动杆跑到汽车的右轮,小老鼠相对于地面的运行轨迹是一条斜线。</p>
而这条轨迹的长度,并不等于传动杆的长度。</p>
这就是参考系导致的光程差。</p>
因此在数学上。</p>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已经把光程差给考虑进去了。</p>
当然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