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壹帆看书【yifankanshu.cc】 > 其他类型 > 走进不科学 > 第三百四十八章 它很孤独(感谢王訾、grandpe大佬打赏的盟主!)

第三百四十八章 它很孤独(感谢王訾、grandpe大佬打赏的盟主!)(7 / 8)

等到隋一统华夏,传国玉玺又被收入隋宫。</p>

隋大业年间,隋炀帝杨广被杀于江都,隋亡。</p>

传国玺又被萧后携带遁入漠北突厥。</p>

唐贞观四年。</p>

李靖率军讨伐突厥传国玺归于李唐。</p>

唐末,天佑四年。</p>

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p>

十六年后。</p>

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传国玺转归后唐。</p>

公元939年。</p>

后晋石敬瑭引契丹军包围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怀抱传国玺登玄武楼自焚。</p>

从此,传国玉玺再无踪迹。</p>

虽然往后的宋、元、明、清都有玉玺被发现的传闻,但后来尽皆被证明都是虚假消息。</p>

险费</p>

守王</p>

乾隆即位后。</p>

他命人刻了二十五方玉玺,放置于故宫交泰殿。</p>

后世大家见到的那种厚厚方方的玉玺就是这种,方四寸、厚两寸、高三寸。</p>

看起来跟三包方便面叠在一起似的。</p>

而实际上呢。</p>

秦汉的玉玺个头都并不大。</p>

比如陕历博有一枚高仅2厘米、边长2……8厘米、重才33克、以现代人的眼光看着完全不起眼儿的玺印。</p>

但它却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两汉时期等级最高、中国年代最早且唯一的一枚皇后玺印。</p>

玺体为正方形,钮为高浮雕的匐状螭虎;玺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4字,字体结构严谨大方。</p>

该玺是1968年被当时还上小学的孔忠良在xy市狼家沟水渠旁捡到的,此地在吕后与刘邦合葬的封土之西约一千米的陵园之内,因此有专家推测可能是吕后的佩印。</p>

另外根据三国志记载。</p>

玉玺“方圆四寸,上镌五龙交纽;傍缺一角,以黄金镶之;上有篆文八字云:'受命于天,既寿永昌'。”</p>

同时三国志在这段引用的是韦昭的《吴书》,是吴国的官方史书。</p>

这段描写也是玉玺形貌最早、最重要的记载。</p>

一汉寸等于2……其中方圆指的是周长而非边长,也就是传国玉玺的尺寸大概就2—3厘米。</p>

另外和氏璧的厚度也能作为相关证据。</p>

'壁'在古代是一种扁平型的玉器,中间有个小孔。</p>

尔雅·释器有云:</p>

【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p>

肉指的是边,好指的则是孔,边为孔径的两倍便是璧。</p>

具体各位可以搜索商朝玉联璧或者汉代青玉玉环玉璧的图片看看。</p>

也就是说。</p>

卞和的那块玉石被打开后,楚文王派玉人打磨成了扁平的'壁',进行了一创。</p>

接着秦始皇把'壁'再抠出了玉玺,属于二创。</p>

因此玉玺的厚度就被固定了。</p>

截止到年,华夏出土最厚的'壁'也只有两厘米左右。</p>

当然了。</p>

再厚的玉器不是没有。</p>

但它在古代叫做玉琮,和'壁'是两码事——华夏古代礼乐的记载极其严苛,不可能会犯把玉琮叫成'玉壁'的失误。</p>

目前秦汉出土的玉印边长最长的就是上头提及的皇后玉印,其次是滇王金印和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的玉印。</p>

刘胜的玉印边长为2……7厘米,滇王金印也不过每边长2……4厘米,印身厚0……7米,通纽高2厘米,重90克。</p>

因为那时候的印章是盖在封泥上的,类似西方的火漆,清代玉玺在竹简的年代根本没法用。</p>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彼得·潘与辛德瑞拉 华娱之闪耀巨星 万倍返还,我收徒百无禁忌 总裁溺宠闪婚妻 从零开始的触手怪 夏叶的中古店 借种 陈平苏雨琪 我收服了宝可梦 不妙!总裁发现我造谣他不孕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