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重力梯度仪…测量模块设计方案?“</p>
徐云在一旁配合着点了点头,解释道∶</p>
“没错,赵院士,准确来说,这是我在研究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课题时想到的一些灵感。“</p>
“最先得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原子是铷,于是我就顺着这个方向去筛选了一些应用,结果发现唯一脱离实验室的就只有goce卫星上的重力梯度仪。”</p>
“那台梯度仪靠着超冷铷原子云将精度突破到了10^-12s2,我就想着有没有啥机会再达到更高的精度。“</p>
“奈何由于静质量的限制,理论上即便用粒子来做测量中介,也很难达到那种量级————因此一开始我只是把它当成yy脑洞保存在了一旁而已。”</p>
“只是没想到……”</p>
赵政国手中拿着字迹有些潦草的设计图纸…或者说徐云的‘随笔,,若有所思的接话道∶</p>
“只是你没想到,孤点粒子突破了常规静质量的定义,所以你想分出一部分项目设备来试试?”</p>
徐云轻轻点了点头。</p>
没错。</p>
此时徐云拿出来的设计图,正是重力梯度仪的部分设计方案!</p>
早先曾经说过。</p>
重力梯度仪不同于其他技术,这玩意儿和华盾生科目前的研究方着实差的有些多。</p>
徐云必须要找到一个合理的逻辑,才能把它慢慢的拿到现实。</p>
于是在过去的一个月里,他一直都在思考着合适的切入点。</p>
这个切入点首先必须要确确实实的涉及到重力梯度仪的研发流程,其次地位上最好能牵一发而动全身。</p>
同时呢,突破后技术和现有技术的断代不能太大,理论层次的十年算是一个极限了。</p>
最终的思索之下,徐云锁定了三个切入点∶</p>
重力梯度仪的发射平台、反馈数据的测量模组、以及共振变量的消除模块。</p>
其中一三两点都涉及到了航空和工</p>
程学,不能说和徐云的专业没有任何关联吧,至少难度很大。</p>
所以三个切入点中最合适的,便是测量模组。</p>
在传统重力梯度仪中。</p>
测量模组主要是以类陀螺仪的设备为主,精度方面基本被限制在是10个-6以内。</p>
至于再往上的测量方式嘛……</p>
那就已经脱离了经典物理,涉及到了微观领域。</p>
比如此前所说的goce卫星。</p>
它就是利用两个垂直间隔一米的两个超冷铷原子云进行差分测量,从而获取高精度数据。</p>
只有微粒的尺度,才能保证更高量级的精度。</p>
而很凑巧的是……</p>
铷原子的差分测量……</p>
恰好是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的范畴。</p>
啥叫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咧?</p>
它的缩写为bec,是量子物理中最经典的模型之一。</p>
1924-1925年左右。</p>
老爱同学根据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的原理,推断出当温度低于一个临界温度时,一堆没有相互作用的玻色子就会慢慢地占据相同的“轨道”,形成一种“凝聚”。</p>
用人话来翻译一下∶</p>
天气冷的时候,动物们都知道要抱团取暖。</p>
毕竟冷嘛,挤在一起就舒服点。</p>
而基本粒子之一的玻色子也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