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青的本子大概每年三月份左右提交,然后初审,初审过了就上会,再往后就是一些404的内容了。</p>
同时作为国内科研帽子的第一梯队,杰青还有一个别称。</p>
叫做……</p>
半步院士!</p>
而陆朝阳早在数年前便入选了杰青名单,并且随着成果的积累,他已经有了冲击那座科研最高峰的资格。</p>
一旦能登上山顶,那就是……</p>
华夏院士</p>
但这看似简单的一步之遥,实际上却难如天堑。</p>
首先横在陆朝阳面前的,便是他的年龄。</p>
陆朝阳是82年生人,今年刚好40岁。</p>
而华夏最年轻的院士叫做卢柯,当选年龄38周岁。</p>
比卢柯年纪稍晚点的是张亚平院士,同样也是38周岁多一些的时候选上的院士职称。</p>
但是……</p>
这两位大佬都是在十多年前评选上的院士职称,这些年实际上在年龄这块国内的线一直都在收紧。</p>
除此以外,他们的研究方向也远远没有量子物理这般非议重重。</p>
(本章未完!)</p>
可以这样说。</p>
若不是这几年九章计算机、墨子号卫星以及今年的诺贝尔奖,很多人对于量子物理的概念都是模糊的。</p>
更关键的是……</p>
评选过院士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
华夏院士的评选其实在规则上非常的严格。</p>
一般来说。</p>
华夏的院士评选两年一次,增选奇数年一次。</p>
凡是连续3次被推荐为中国科学院和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的有效候选人,就要停止申报一次1次————这就基本上代表着你的院士之路gg了。</p>
每一次的申报评选,都是在消耗掉自己的复活甲。</p>
因此对于陆朝阳而言。</p>
他必须尽可能的抓住各种出成果的机会。</p>
但如果留在潘院士的团队,陆朝阳即便做出了成果,也很难脱离潘院士的影子。</p>
因此……</p>
这次潘院士便将一部分课题转移到了徐云的项目组,由陆朝阳独立进行完成。</p>
以陆朝阳的能力。</p>
那些课题保底最少能出两s级的论文,运气好三篇甚至四篇也不是妄想。</p>
这种成果对于陆朝阳的帮助无疑是巨大的,即便是普通院士也不一定能在短周期内产出这种量级的成果。</p>
这就是发现了一个新物质…或者说新微粒的好处,就和副本开荒一样,所到之处都能找到不少有价值的装备。</p>
至于徐云嘛……</p>
对此自然没有意见。</p>
毕竟就像上面说的,术业有专攻。</p>
如同学霸文作家写不来狗粮文一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