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理论上符合暗物质条件的粒子模型,只有五种:</p>
弱作用大质量粒子(WIMP)、</p>
轴子、</p>
惰性中微子、</p>
超大质量粒子、</p>
超轻失量粒子。</p>
其中最有意思的是WIMP和超大质量粒子。</p>
WIMP也叫冷暗物质,这类粒子如果存在的话,它们会在宇宙大爆炸之初大量产生。</p>
然后在宇宙的温度降低至WIMP粒子的质量能标之后,它们会快速地相互湮灭。</p>
最终剩余一部分遗留至今,成为暗物质。</p>
徐云在科院认识一个很喜欢仙侠小说的老教授,他还给WIMP取了一个很有仙侠气息的绰号:</p>
道标。</p>
这也是目前研究人员最多、话题度最高的一种模型。</p>
至于超大质量粒子么....又称为哥斯拉粒子、耳根粒子。</p>
它指的是质量大于暴胀能标.....约10^13 GeV的一类粒子。</p>
这玩儿意的运行机制不是重点,而是它一旦真的被发现,那乐子可就大了:</p>
因为这玩意儿可以通过其他热粒子湮灭的“freeze in”机制产生,是引力子的一种传播子。</p>
所以发现超大质量粒子,几乎就是买一送一发现了引力子。</p>
由于这五种微粒目前都找不到,所以业内也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五子不行。</p>
当然了。</p>
除了这五种模型之外,原初黑洞也是一种天体型暗物质候选者。</p>
这种黑洞与恒星坍缩成的黑洞非常不同,它不是由天体物理过程演化形成的,而是从极早期宇宙的密度涨落直接形成的。</p>
参加过宇宙大爆炸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
在宇宙诞生的极早期,宇宙暴胀为宇宙带来了原初的密度扰动。</p>
如果某些时空区域的密度扰动幅度足够大。</p>
那么随着视界扩大它就会包含足够多的物质,直接把这片时空区域坍缩成黑洞,这就是所谓的原初黑洞。</p>
众所周知。</p>
黑洞质量越大蒸发速度越慢。</p>
由计算可知,质量大于10^9吨的原初黑洞经过了138亿年的演化依然可以存活到今天,从而充当暗物质。</p>
未来的空间引力波探测实验,如LISA或我国的太极计划,目的之一也都是在寻找这种黑洞。</p>
只是没想到......</p>
整个科学界都迫切期待的暗物质,居然就这样被意外的发现了?</p>
这可是不下于海贼王的宝藏啊......</p>
如今再仔细顺着时间线回看回去。</p>
不存在静质量定义、没有实体、非基态情况下不会和任何粒子发生交互......</p>
甚至就在不久前基态处理的过程中。</p>
徐云他们还发现过高能光子结果不太明显,不变质量分布无规律的情况....</p>
还有暗物质的重要特性之一,动能远小于对应的静能.......</p>
可以这样说。</p>
除了没有确定过孤点粒子这玩意儿是否经过138亿年的演化遗留至今之外。</p>
此前孤点粒子展现出的所有属性,都是标准到不能再标准的暗物质特征!</p>
这应该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呢,还是该说是无心插柳柳成荫?</p>
想到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