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液氙这个情景中,暗物质的的命中率是1/。</p>
模型本身有误差,命中率又不确定。</p>
因此季向东所谓的‘阶段性差值’,其实基本上就是一个伪命题。</p>
举个例子。</p>
如果模型正确,并且命中率高,那么应该会出现这么一个结果:</p>
报告分成20个区间,每隔4个区间便有一个波峰——也就是发生了碰撞。</p>
周期固定,到时候只要比较波峰差异就行了。</p>
但由于模型不正确的缘故,到时候实际出现的结果可能是这样的:</p>
依旧是20个区间,1-4区间平滑,5区间有个凸起,然后6-14全平滑,15、17产生了凸起.......</p>
没有周期性的波峰波谷,几乎无法消弭放射性背景的影响。</p>
所以这个方案虽然可行,但绝对谈不上有多精确——至少配不上暗物质这个概念所应有的精度。</p>
这些大佬今天聚集到这里,明显表明了上头的一个态度:</p>
暗物质必须要尽快完成复验,然后进行公布。</p>
背后的原因周绍平不了解,也许是侯星远在从潘院士那边得知了他们想来锦屏后的临时起意,也许是更高层的其他一些想法。</p>
总之现实就是如此。</p>
因此他们不存在什么先用普通手段验证一轮、过个把月再进行更精密复验的可能——他们现在进行的,就是期末考。</p>
否则要完成普通复验的话,大可不必如此大费周章。</p>
想到这里。</p>
周绍平不由看向了季向东,对他问道:</p>
“小季,这部分方案能不能再优化一点儿?”</p>
季向东斟酌片刻,脸上露出了一丝难色。</p>
很明显。</p>
周绍平的这个问题,一时半会儿显然做不到。</p>
这倒不是说季向东能力不足,或者锦屏实验室这个国之重器就这水平。</p>
而是因为孤点粒子太特殊了。</p>
之前提及过。</p>
目前业内最火热的暗物质候选一共有两个微粒。</p>
一是惰性中微子——普通中微子是热暗物质,那么比较‘懒惰’的中微子,理论上应该就符合冷暗物质的要求了。</p>
二就是WIMP。</p>
WIMP完美契合了超对称模型,理论相当优美,折服了大多数物理学家。</p>
对了。</p>
此前在介绍WIMP的时候,曾经说过科院有一位很喜欢仙侠小说的老教授,给WIMP取了一个【道标】的绰号。</p>
此人正是周绍平。</p>
总而言之。</p>
由于这玩意儿在模型上实在是太合适了,于是这几十年来,无数全世界最优秀的实验物理学们都在沿着这个方向寻找暗物质。</p>
结果呢?</p>
科大不声不响的发现了一个孤点粒子,同时由于4685Λ超子的伴生性质,和此前所有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p>
这个情况落到现实,最直观的反应就是.......</p>
许多事先为WIMP的设备突然没用了。</p>
如果说时间充足那还好说点,大不了群策群力调试一下设备,一两个月后说不定也能用上。</p>
但别忘了。</p>
锦屏实验室收到这消息的时间也就二十多个小时。</p>
同时由于暗物质的特殊性,科院乃至更上头不可能会再给那么多的时间来准备——否则大家也不会急乎乎的跑到锦屏了。</p>
在这种情况下。</p>
你想让实验室拿出一套完备到严丝合缝、不存在一点误差的方案......</p>
那还不如要他们去鼓捣五彩斑斓的黑呢。</p>
实际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