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收到了39份异常数据,虽然对粒子存在这个结论没有任何影响,但这个异常情况却不能忽略。”</p>
“这到底是什么情况呢......”</p>
在他身边,潘院士、周绍平以及杨老,此时的表情也同样有些疑惑。</p>
由于信号实时传输的缘故,早先科院的超算后台只能优先验证粒子存在与否这个大问题,至于鼓包类的小异常肯定是没法面面俱到的。</p>
所以即便是潘院士和侯星远...或者说就连的负责人卡洛·鲁比亚,他们事先也都不清楚这么个情况。</p>
过了片刻。</p>
胡特夫特眼神微动,慢慢举起了手,说道:</p>
“各位,我有个想法,这颗粒子会不会是类似x17粒子那种情况呢?——我是说模型而非事例哈。”</p>
威腾顿时一愣:</p>
“x17粒子?”</p>
x17粒子。</p>
这是一个很具话题性的微粒。</p>
这是几年前匈牙利科学院的atomki项目组公布的一个事例。</p>
当时他们宣称在氦原子跃迁和铍-8衰变的过程中发现的新粒子,其性质接近一类预言中的玻色子。</p>
众所周知。</p>
新的玻色子代表新的相互作用,所以当时很多文章就大肆渲染人类疑似发现了第五种力。</p>
但实际上呢。</p>
在后续多方的验证中,没有一个机构复现了这个现象。</p>
同时atomki项目组在此前也曾经公布过多次骇人听闻的‘重大发现’。</p>
比如他们在2001年就宣称发现了9ev的新粒子,在2005年宣称发现新粒子引起的多个粒子的异常举动、在2008年宣称发现12ev兆电子伏特的新粒子等等.....</p>
但以上这些发现至今都未被第二次复现过。</p>
所以atomki项目组在业内,也被戏称为网红项目组。</p>
但另一方面。</p>
虽然x17粒子这个事例大概率为假,但它的模型还是比较有参考性的。</p>
它的表现形是电子偶素的激发态,质量介于电子偶素的基态和π0介子之间。</p>
理论上电子偶素的电子动量达到了某个突变态,确实可能引起某些异常数据。</p>
不过很快。</p>
现场对粒子模型研究最深的希格斯便摇了摇头:</p>
“不太可能,杰拉德,如果是x17粒子的类似原理,那么它必然要先衰变产生正电子-电子对。”</p>
“而正电子若是生成,那么必然在1.022mev这个区间可以看到部分迹象,但很遗憾......”</p>
说着希格斯便指了指报告的某个空白处:</p>
“这里并没有正电子生成的信号。”</p>
特胡夫特凑上前看了一会儿,默然的点了点头。</p>
希格斯说的是对的。</p>
也就是说......</p>
x17粒子的模型,并不适用于现在这个情景。</p>
那么这个异常又是什么情况呢?</p>
就在现场气氛有些低沉之际。</p>
希格斯的耳边忽然响起了一道声音:</p>
“啊咧咧.....好奇怪哦。”</p>
........</p>
注:</p>
医生那边叫我住院,难顶,其实感觉人还好来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