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连忙摆了摆手,飞快的否认道:</p>
“黄教授,我倒没什么问题,我这年纪熬夜可是常态,接机这事儿算不了啥。”</p>
“如果您现在就想动身的话.....魏师傅,那咱们就出发吧。”</p>
徐云口中的魏师傅是个四十岁出头的中年人,叫做魏思明,是个从更西边退伍的军人,老家鲁东省,看起来可靠而又干练。</p>
听到徐云出发的指示。</p>
魏思明爽快的说了声好嘞,便启动了车子。</p>
一路无话。</p>
.........</p>
过了五个多小时。</p>
魏思明车子安然抵达了西昌发射基地。</p>
在经过检查后。</p>
徐云先带着黄雨婷和林辰去了位于后勤部的招待所,协助二人安顿好行李再垫了点食物,便被黄雨婷火急火燎的拉去了实验室。</p>
上辈子是西昌发射基地发射架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
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平日里执行的主要是发射任务,常用研发端其实在科工委和航天局,距离西昌足足有上千公里。</p>
不过这不代表基地自身没有研发能力。</p>
实际上由于历史原因,几乎所有三线官方机构都具备独立的科研能力。</p>
比如西昌发射基地的三号楼。</p>
这处看似普普通通、和某只很没有猫德的小猫咪同名的建筑二层内,便拥有着与其外表截然不同的高精尖设备:</p>
抗振动、抗过载的元器件模组、轴向逃逸传感器、量热仪、调节器,一台正在嗡嗡作响的超算。</p>
甚至在建筑的三层,还有一个小型酸碱库。</p>
根据葛同友此前对徐云的介绍。</p>
在极端情况下。</p>
这处实验室有能力在四个小时内组装出一颗临时性的通讯卫星,六个小时发射上天。</p>
当徐云和黄雨婷来到建筑二层的时候,实验室内显得热闹异常,丝毫看不出此时已然是凌晨四点:</p>
“一号位预备,一号位预备,这次争取把倾角压在0.005°以内!”</p>
“B组注意,B组注意,你们的算式出了问题,右边不对等,再校正一下!”</p>
“设计结构的专家不是说在路上了吗?怎么还没到?”</p>
“老马,你的程序还要多久能写好?”</p>
“快了快了,马上完成!”</p>
“最后五分钟了,你赶得上吗?”</p>
“放心吧老大,我平时写小说的,天天卡着最后五分钟更新呢!”</p>
面对有些嘈杂的实验室,饶是徐云也被吓了一小跳。</p>
这处实验室内忙碌的员工年纪普遍在三十到五十之间,没有当初老院士团那般的‘悲壮’,</p>
但这种叽叽喳喳的交流声确实有些超出徐云的认知。</p>
他接触过的项目研发环境普遍都很安静,毕竟需要记录和分析数据嘛,太吵的话肯定会影响效率。</p>
因此大多数研发团队无论在庆功宴或者项目外有多活跃,项目进行期间一般都是很安静的。</p>
项目进行时候的氛围,通常跟三体电视剧的背景色调差不多,就差有人在背后拉小提琴了。</p>
结果没想到。</p>
西昌基地的这些同行倒是别具一格,硬生生把实验室搞成了菜市场,嗓门一个比一个大。</p>
就在徐云和黄雨婷有些发愣之际。</p>
位于他们右手边的葛同友恰好瞥见了他们的身影。</p>
只见他与身边的成员低声说了些什么,便快步赶到了二人身边,先对徐云点了点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