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明显。</p>
这群人连入库环节都不放心,生怕被姜成谷等人来个狸猫换太子。</p>
对此老周只能耸耸肩,表示这些人开心就好。</p>
随后他则与贺怀跟着大部队,走进了库房边上的一间建筑内。</p>
这间建筑只有低矮的一层楼高,不过内部区域很开阔,姜成谷等人兜兜转转了一圈,方才抵达了一处实验室外。</p>
这间实验室的面积大概有三百平米左右,靠近过道的一面是一块巨大的落地玻璃窗。</p>
玻璃窗的上下沿没有墙体或者挡板阻碍视线,哪怕你趴在脚边都能看清内部的情况。</p>
实验室中摆放着很多难以从外表上判断用途的实验设备,看起来与建筑外观....或者说考古这个科学截然是两种画风。</p>
“先自我介绍一下。”</p>
待几家媒体的摄像机落位后,此前与姜成谷握手的地中海中年男子开口说道:</p>
“鄙人靳向前,是现任华夏建设工程考古事务中心的负责人,也是燕京大学考古系的客座教授。”</p>
“大家现在看到的实验室叫做国家先进技术考古实验室,是综合了科技考古学而诞生的高精尖考古实验室。”</p>
“目前我们实验室配备有很多专业仪器,比如3r-msa600fs实验室、超灵敏线阵列x射线探测器等等......”</p>
靳向前洋洋洒洒的介绍了不少实验室的信息,令贺怀等人大开眼界。</p>
其实许多人不了解的是。</p>
‘科技考古学’并非是一个组合性名词,而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学科。</p>
这是目前一个前景极佳的专业,主要就是利用现代科技分析古代遗迹和文物。</p>
比如之前很火热的古dna研究,其中很大部分便是科技考古的范畴。</p>
如今不少省级考古所都在招募相关毕业生,高校也越来越多用科技考古的技术来进行考古文博研究,比寻常的考古学要有潜力很多。</p>
当然了。</p>
以上这句话的前提是你能博士毕业,否则的话依旧够呛。</p>
至于目前国内科技考古最强的专业嘛......</p>
自然就是中科大的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了。</p>
靳向前是个很健谈的人,在铜殿还在入库处理的这段时间里他介绍了很多丰富的内容。</p>
即便是徐云等非考古专业的外行人,也听得津津有味。</p>
过了大概半个小时左右。</p>
卡哒——</p>
实验室另一端的房门开启。</p>
翁同、童怀军、几位工作人员以及数位‘第三方来宾’,带着铜殿走了进来。</p>
老周见状则迅速换了个合适的角度,将焦距紧紧的锁定住了青铜殿。</p>
过了两分钟。</p>
铜殿稳稳的被安置在了实验室中央。</p>
紧接着。</p>
翁同等人先后穿上了防护服,身后还背上了氧气瓶。</p>
一切就绪后。</p>
翁同朝窗外竖起了一根大拇指。</p>
见此情形。</p>
靳向前不由深吸一口气,下令道:</p>
“操作员,通入氮气!”</p>
......</p>
注:</p>
明天写完永乐大典,后天开副本</p>
听说现在读者可以纠错反馈了,大家看到错别字可以纠正提交一下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