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在的电价来说。</p>
即便县城家家户户都通了电,估摸着也没多少公社会负担的起电费,尤其是在西海这种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p>
不过作为承担有生产任务的公社企业,瓦窑厂却是个用电大户。</p>
而用电一频繁,另一个问题就随之诞生了:</p>
那就是电力的安全隐患。</p>
上辈子是高压线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
这个时代的高压线结构非常原始。</p>
大多数时候都是从变电站引下线处那个螺栓线夹做的接头,经常因为过冷过热或者过潮出现问题。</p>
加之今天贵德的温度又高,理论上来说确实可能因为高压线而出现意外。</p>
想到这里。</p>
黄卫国不由微微松了口气。</p>
与他这个大头兵不一样,王长林常年从事的都是保密事务。</p>
能从他嘴里说出‘应该是意外’这几个字,这事儿多半就不会有其他隐情了。</p>
而就在二人交谈之际。</p>
现场的救火工作也步入了最关键的阶段。</p>
此次参与救火的人不少,大概有二十多位民兵加上同等数量的青壮工人。</p>
这些工人有的是住在附近的瓦窑厂工人,有些则是路过的群众——这个年代虽然条件艰苦,但大伙儿的心肠却很热。</p>
由于缺乏高压水枪的缘故。</p>
这些救火队员们只能靠水桶来对火势进行压制,灭火的核心主力是几位壮实的中年人:</p>
他们合力扛着一个巨大的皮制袋子,袋子的出口插着一根去节的竹子。</p>
随着几人有节奏的按压,不断有大量的清水通过竹子流出,快速浇灌到了火点处。</p>
这玩意儿叫做水袋,一般用马或者牛的皮做成,从唐朝时期开始就是我国常见的原始‘灭火器’。</p>
而水袋在救火时控制众人步伐、朝向的指挥者,则叫做‘水头’。</p>
此时担任水头的是个光着膀子的瘌痢头汉子,叫做毛晓。</p>
毛晓之所以能够担任水头,除了他有一膀子力气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是生产区的车间主任,对于重要设备的位置在哪儿要比常人更加清楚不少。</p>
哗啦啦——</p>
在浇灭完一处门板的火势后。</p>
“停!”</p>
毛晓忽然叫停了众人的动作,定睛朝前方看了一会儿。</p>
接着声音骤然拔高了几分,朝周围喊道:</p>
“我看到冲床了!快来点儿人帮把手,火势太大,光靠水袋压不住!”</p>
听闻此言。</p>
周围很快响起了各种大呼小叫:</p>
“来了来了!”</p>
“哪儿呢?!”</p>
“二德子,把拖钩拿过来!”</p>
过了片刻。</p>
一大帮青壮年有的拎着水桶,有的推着装满了沙子的独轮推车,有的拿着用来拖拽设备的细长钩子,齐齐聚集到了毛晓周围。</p>
“你们看!”</p>
毛晓从身边一人手上拿过拖钩,将一块本来就烧的只剩一半的门板用力捅开,指着屋内吼道:</p>
“瞧见了吗?右边的那玩意儿就是冲床,离咱们十米左右。”</p>
“这玩意儿虽然不会着火,但烧久了就没法用了,咱们只能尽快把它抢救出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