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你要是让徐云打个下手,提出一些边角的优化方案,说实话还是有可能的——不管能不能成功吧,至少可以试试。</p>
但想让徐云直接拿出一个具备实战的新导弹模型......</p>
开玩笑。</p>
这还不如指望他明天更新二十章呢。</p>
眼见导弹和战斗机都被徐云否定了,钱秉穹的表情不由愈发疑惑了起来:</p>
“那么韩立同志,你说的打下u2是指......”</p>
徐云朝他神秘一笑,伸出手指指了指天上:</p>
“钱一同志,除了战斗机和导弹,你想想还有什么东西能上天?”</p>
钱秉穹再次一愣。</p>
能上天的东西?</p>
这可就太多了。</p>
鸟可以上天。</p>
气球可以上天。</p>
前年面世的59式坦克据说将来也能上天......</p>
蓦然。</p>
钱秉穹忽然想到了什么,诧异的抬起头看向了徐云:</p>
“韩立同志,莫非你说的是....卫星?”</p>
作为目前国内原子能事业的领头人。</p>
钱秉穹对于很多前端项目的了解,要远高于叶笃正甚至老郭和陆光达等人。</p>
因此他很清楚。</p>
虽然如今卫星研发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p>
但在未来的规划中,卫星武器确实是一项可能实现的技术。</p>
这项技术甚至比气象多普勒雷达出现之前的雷达研究位次还要更高,只是因为此前提过的原因项目被搁置了而已。</p>
并且与战斗机不同的是。</p>
卫星的设计图虽然同样复杂,但难度上显然要比战斗机容易的多——至少不用考虑风洞测试,光这一步就赢太多太多了.....</p>
然而就在钱秉穹认为自己猜对答桉的时候,徐云却再次摇了摇头:</p>
“钱一同志,我说的并不是卫星哦,不过离卫星已经很近很近了——无论是概念还是现实位置上的接近。”</p>
钱秉穹脸上立马冒出了一个问号:</p>
“?”</p>
随后徐云轻咳一声,转身看向了叶笃正,对他问道:</p>
“叶主任,你是气象专家,所以应该知道大气层随高度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并且有着不同的称谓吧?”</p>
叶笃正点点头,这算是他的专业领域:</p>
“没错,所谓大气层,指的就是因重力原因围绕着地球的一层混合气体。”</p>
“目前根据从近地表到天空的气体结构情况,学术上一共分出了五个层次。”</p>
“也就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增温层和散逸层。”</p>
“目前的民用客机一般在对流层上端飞行,军用战斗机则在平流层与对流层交接的地带飞行。”</p>
听到叶笃正的介绍。</p>
徐云下意识就想打个响指。</p>
但刚做出这个动作,便被指头的疼痛给刺激的龇牙咧嘴了起来:</p>
“哦痛痛痛......”</p>
叶笃正and钱秉穹:</p>
“.......”</p>
众所周知。</p>
地球大气层按照温度结构共分为五层,自下而上便是叶笃正介绍的五个术语。</p>
其中对流层是最靠近地面的大气最底层,是大气层最底下的一层。</p>
高度约在从地面到上空的10~12千米以内,模湖点说就是万米高空之下都是对流层。</p>
对流层相对于整个大气层而言是很浅薄的一层,其厚度不足整个大气厚度的1%。</p>
但由于地球引力的作用。</p>
对流层集中了约3/4的大气质量,90%以上的水汽质量,以及几乎全部的气溶胶粒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