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刚才想写的应该是乘波体技术的后续方程?”</p>
“.......”</p>
钱五师闻言呼出一口绵长的气息,将双手负在了身后,感慨道:</p>
“是啊,你眼光不错,正是乘波体方程。”</p>
“理论上来说,乘波体概念中对气流转折角δ的处理方式,可以非常完美的优化弹体材质甚至后续的下落问题。”</p>
“毕竟三万米的弹体自由落体到一定速度,肯定会符合超音速的情景。”</p>
“只是可惜啊,我们现在做不到.......”</p>
徐云亦是默然。</p>
其实刚才他就注意到了。</p>
钱五师在写到纵向对称面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明显的停顿,然后忽然将思路转到了质心研究。</p>
怎么说呢.....</p>
这个转换倒不能算是特别牵强,但却很“暴力”。</p>
所以从那时候起徐云便意识到,钱五师原先的想法其实是乘波体。</p>
乘波体技术。</p>
这个理论最早被提出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者正是眼前的钱五师本人。</p>
同时这种理论不是像卡门-钱近似公式那样,整个过程有外人甚至外国人参与的情况。</p>
乘波体技术从头到尾,都完全由钱五师一人所建立。</p>
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p>
所谓乘波体,指的便是一种乘着‘波浪’的技术。</p>
那么这个波浪是什么波呢?</p>
答桉就是激波。</p>
上辈子是激波的同学应该知道。</p>
激波这玩意儿,是一种很强的扰动波。</p>
在激波处。</p>
空气从激波前到激波后会发生突变式的压力、温度与密度的升高。</p>
同时空气速度则会下降。</p>
一般来说。</p>
超音速飞行器、爆炸、子弹射击等情况中激波很常见,可以利用纹影仪直接观察。</p>
而激波又根据特性,可以分成正激波与斜激波。</p>
其中正激波很好理解。</p>
举个例子。</p>
假设有一个无限长的圆筒,里面的空气处于静止状态。</p>
与此同时。</p>
圆筒里装有一个活塞。</p>
当活塞由静止开始向右作加速运动时。</p>
活塞右侧表面的气体会依次产生扰动波,并向右传播。</p>
当活塞持续作加速运动时。</p>
由于后续波的波速大于前面的波,因此后面的波一定会追上前面的波。</p>
当无数个扰动波叠加在一起形成一个垂直面的压缩波时,就形成了一个正激波。</p>
斜激波指的则是一个锥体进行超音速运动的时候,由于其速度超过了声速,因此从该物体上发出的扰动会叠加形成一个波阵面。</p>
这个波阵面就是斜激波。</p>
乘波体的概念,就是在高超音速飞行器气动外形设计中,利用激波压力来提高飞行器升阻比的想法。</p>
扁平的上表面空气顺利通过,不会产生激波。</p>
而在下表面的尖噼则形成激波。</p>
由于气体从激波前到激波后被压缩,使得激波后的压强更大。</p>
这样下方的激波便为飞行器提供了升力,提高了飞行器的升阻比。</p>
因为是通过“骑乘”在自身飞行产生的激波上来获得升力,所以得名为“乘波体”。</p>
这种弹头的轨迹跟某作者的更新时间似的飘忽不定,根本没有办法在过程中进行拦截狙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