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l = 0.1....v/l^3 = 0.02.....”</p>
“流场参数分布及前缘曲面激波间隔是0.4、2.6、2.9.....”</p>
“前体进气道的总收缩比为6.2,其中包含了前体压缩部分,进气道的总收缩比为 5.2,内收缩比为 1.6......”</p>
“质量加权马赫数的分布在3.0左右,压升系数基本在20以上,总压恢复系数在攻角等于2°的时候最大,其余状态均接近0.6......”</p>
钱五师的目光飞快在这些参数上掠过,细长带着老茧的右手飞快在演算纸上进行着勾画。</p>
每扫过一项参数。</p>
他的右手便会在五秒内画出对应的图形。</p>
这是他花了三十年时间积累下来的超常能力,若是没有点本事,钱五师怎么可能被海对面如此看重?</p>
如果说于敏是一台人型计算机。</p>
那么钱五师就是一台人型分析仪。</p>
每个参数从进入视网膜在后方成像的那一刻开始,便被钱五师的大脑进行了高速解析。</p>
看着钱五师快速在纸上跃动的笔尖。</p>
旁观的徐云心中,忽然又冒出了另一股情绪。</p>
这股情绪有些微妙。</p>
它并不是吐槽欲,也不是空灵的感动——徐云还没感性到那种地步。</p>
这股情绪怎么说呢......</p>
聪明的同学应该都还记得。</p>
在过往的三个副本中,徐云都曾经组织过一轮甚至多轮的数学运算。</p>
例如小牛副本里。</p>
他和小牛推导过二项式的化简,讨论过无穷小的问题。</p>
在老苏副本中。</p>
他与贾宪等人一起计算过望远镜的参数,又在小赵夺位后找到了上百位精通数算的古人计算起了飞机的设计参数。</p>
在小麦副本里。</p>
徐云则和高斯、黎曼、狄利克雷等人一同计算了冥王星的轨道,一年后又计算出了神王星的轨迹。</p>
但无论是以上哪一次的计算。</p>
徐云不至于说是独自carry吧,但几乎都处在主导....或者准确点说是指导性的地位。</p>
在这些过程中。</p>
徐云就像是1850副本中被奖励的玉玺一样,内心其实是有些孤独的。</p>
他的身边没有可以真正与他对上频率的同行者,哪怕是高斯黎曼和小麦也不行。</p>
可这一次却不一样。</p>
徐云虽然依旧指出了某些方向,但他的身边出现了可以跟上他思维甚至优化他思维的人。</p>
当这些人的身份加上【新华夏先辈】这个定语后.......</p>
徐云忽然发现自己身边有了些许温度,而不再是喧嚣的寒风与孤寂的星空。</p>
或许这就是.....</p>
集体的力量?</p>
..........</p>
二十分钟后。</p>
一张线条简易但结构复杂的素描草图,赫然出现在了三人面前。</p>
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结构。</p>
它通过流线追踪方法,从基于近似理论最小阻力轴对称体的流场中获得最小波阻锥导乘波体、</p>
乘波体激波呈现向外凸起的外锥特性,紧密贴合在三维进气道唇口前缘上。</p>
同时乘波体自身的乘波特性未受到置入其流场内部进气道的影响,激波紧贴前体侧缘;</p>
进气道自身的激波则呈现内锥特性,凹向内侧,且紧贴进气道前缘。</p>
三维内转式进气道则通过与乘波体匹配的捕获型线,从轴对称曲面内锥流场中追踪获得。</p>
同时采用型面渐变技术获得隔离段出口为圆形的内压缩通道,流量捕获率可以达到0.9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