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p>
描述一颗粒子运动过的参量有很多种,比如说频率、波数、波长甚至等效温度都行。</p>
又比如.....</p>
波失。</p>
20mev散射的中子波失大概在2.20?的?1次方左右,这个参数可是当年陆光达在海对面读博时亲手统计出来的。</p>
更别说在如今596项目中由于各种计算需要,也涉及到了大量相关波失参数。</p>
不夸张的说。</p>
陆光达什么都可能忘,但绝不可能忘记这个数值。</p>
可眼下按照常规推理得出的中子波失数值,却和他已知的相差了整整八倍,这显然就很挑战三观了。</p>
就像是问你一只成年猫连尾巴在内有多长,可能有人会说一米,可能有人会说40厘米,但试问有谁会说自家猫有五米长的?</p>
因此很明显。</p>
一定是哪个地方出了某些问题。</p>
想到这里。</p>
陆光达便再次看向了徐云,将算纸转向他,对他问道:</p>
“小韩,这到底是怎么回事?”</p>
徐云见状也没卖关子,而是微微叹了口气,解释道:</p>
“陆主任,不瞒你说,这是当年剑桥大学一位叫做一方通行的学长在实验中发现的异常。</p>
“他是一个失量计算的狂热者,于是少见的想用波失来描述中子,但在计算之后,却发生了这么个诡异的情况。”</p>
“于是他在数学上进行了反复比对,最终发现了一个情况,那就是.......”</p>
“这是中子的磁矩在作怪,它的反常磁矩导致了它在模型上的误差。”</p>
陆光达愣了两秒钟,但很快音调便拔高了一大截:</p>
“磁矩?”</p>
徐云沉沉的点了点头。</p>
某种意义上来说。</p>
粒子磁矩在计算上引发的误差,坑了物理学界整整一代人。</p>
磁矩。</p>
提起这个词,很多人可能下意识都会想到磁铁的磁矩。</p>
但实际上。</p>
除了宏观磁矩外,在看不见的微观粒子中,还存在有另一种微观磁矩的概念。</p>
它是粒子的一种内禀属性,和自旋有关系。</p>
当初曾经解释过自旋的意义,也就是核子处于复杂的共同运动状态下对于其中心轴的自转。</p>
旋转的微粒在其周围引发了沿其自转轴方向排列的动量矩——例如陀螺在旋转时使之保持直立状态的就是它的动量矩,旋转的电荷同样会围绕自身产生被称为磁矩的磁场。</p>
而在所有粒子中。</p>
中子这种不带电粒子同样具有磁矩,这是三十年代那会儿斯特恩(不是nba那个)发现的异常现象。</p>
在眼下这个时期。</p>
物理界计算出来的中子磁矩大概是-3.82个单位核磁子,但物理学界对于它的认知也就仅此而已了。</p>
磁矩这玩意儿怎么出现、对于中子有什么意义,目前依旧无人知晓。</p>
而按照徐云的说法.....</p>
正是因为这个磁矩的存在,导致数学上的计算出了问题?</p>
随后徐云顿了顿,继续解释道:</p>
“陆主任,当初斯特恩计算中子磁矩的模型您应该记得吧?”</p>
陆光达点点头,提笔在纸上写下了一个表达式:</p>
μns=gns?e/2mp?hbar/2=gns/2?e?hbar/2m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