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试验场中虽然粉尘弥漫,但高元明等人却丝毫没有等这些扬尘飘落到地面后再行动的想法。</p>
只见高元明几人变戏法似的从身上掏出了几双棉麻制的劳保手套往手上一戴,接着便捂住口鼻,快步朝场地内冲了进去。</p>
高元明边跑的时候还没忘了布置任务,没一会儿他就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了:</p>
“小许,你去1号元件的位置看看!”</p>
“老马,你负责4号元件!”</p>
“小王,你去找五号元件的木桩.......”</p>
与此同时,被高元明点到名字的六分厂员工也相继做出了回复:</p>
“收到!”</p>
“是!”</p>
“明白!”</p>
老郭见状不由与徐云对视一眼,轻轻摇了摇头:</p>
“这个老高啊......得,小韩,咱们到边上等着吧。”</p>
徐云在这种事上拿高元明也没啥办法,便也只好跟着老郭乖乖到另一间观察室等待了起来。</p>
这间观察室和地面上那间没什么区别,就是墙体要更厚一些——这间屋子原先的规划就是用于留人观测,以此保证在第一时间能够拿到各种实验参数。</p>
十多分钟后。</p>
高元明等人抬着几个箱子哼哧哼哧的从外头走了进来。</p>
这几个箱子就是传感器的接收设备,实验中被高元明他们安置在了一个非常安全的角落,外部还用铁皮给围成了一个保护壳。</p>
在高元明将箱子摆好的同时,王原则从观察室的一处角落里取出了一台打点计时器。</p>
“老高,电源在哪儿?”</p>
“左边柜子那儿有个插座,你插进去就行了。”</p>
“好嘞!”</p>
鼓捣了一会儿后,王原等人很快开始读起了接收机内的数据。</p>
这台接收机算是一个比较原始的存储设备,据说内部有水银延迟结构和齿轮存储模块,同时还自带读卡条的记录功能。</p>
一台这种设备最多可以记录六片线性震荡元件收集到的参数,整个试验场24个元件安置点正好需要四台。</p>
通上电后。</p>
接收机很快开始输出了记录信息。</p>
咔哒咔哒——</p>
高元明则站在打点计时器边上,开始认真的读起了纸条。</p>
“B1是....解译出来就是爆速7164.56米.....”</p>
“....修正量为+120......”</p>
“13号元件的爆压是3.23e9pa......”</p>
“17号元件的密度是......”</p>
随着一张张卡纸的打出,一组组参数相继出现在了众人面前。</p>
早先提及过。</p>
每组元件的位置甚至朝向都事先经过严密的计算,因此各组的参数汇总之后进行推导,就能很准确的还原出炸药的初速、在空间内的扩散趋势之类的数据。</p>
半个小时后。</p>
高元明将一份计算好的数据递交到了王原手里:</p>
“老王,你看看吧。”</p>
王原接过报告飞快的扫了几眼,眉头很快拧成了一团:</p>
“爆速7434米....还是太慢了,另外冲击波峰值超压也不行....看来还是得再调配一次比例。”</p>
众所周知。</p>
Henrych曾经根据范围较广的TNT装药爆炸的实验研究工作,导出过两个公式:</p>
ToW√3=10?3(0.107+0.444Z+0.264Z2?0.129Z3+ 0.0334Z4)? 0.05≤Z≤3</p>
To=B×10?3×W??√6R√</p>
这两个公式的含义是冲击波的时间参数,也是这个时代大多数炸药数据研究的核心数学依据。</p>
但这种公式毕竟是全数学经验,无法一一对应每个实验环境。</p>
比如说西海省这边海拔高气压低,水的沸点都和正常的区别极大,这个模型在西海自然也是失效的。</p>
正因如此,王原等人只能靠纯人力对炸药优化,也就是从爆炸的数据上来判断自己的方向是对还是不对。</p>
很明显,这一次他们又失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