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注对物理学家来说是一份完美的礼物,因为它们编码了有关初始粒子能量和动量的信息。</p>
某种意义上来说,喷注就是这些粒子的化身。</p>
在原本历史中。</p>
三喷注的发现出自丁肇中先生之手,时间在如今的十多年后。</p>
当时丁肇中带队在阿普顷国立布鲁海文实验室发现了发现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这种新粒子十分独特,不带电,寿命比近些年来相继发现的新粒子长1000倍。</p>
于是丁肇中便给它取名为J粒子,J和丁这个字很接近,其意不言而喻。</p>
这个粒子在被发现的同时,也验证了盖尔曼在1964年提出的夸克模型的正确性。</p>
另外很巧合的是。</p>
同样是这一天,斯坦福直线加速器里奇特小组也发现了新粒子,命名为ψ粒子。</p>
更有意思的是这两种粒子其实是同一个东西,不过两组人马倒是都谦让地不愿争取名次与命名权,反而改用对方的命名称呼这个新粒子。</p>
于是这个粒子至今仍被称为「J/ψ介子」,是唯一拥有两个字母的粒子,丁肇中与里克特也于1976年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奖。</p>
另外既然提到了介子,这里再说个很好玩的笑话:</p>
你百度搜索【介子是不是基本粒子】这个问题的话,会发现答案居然是【是】。</p>
更好笑的是你点进答案,赫然可以看到一句话挂在最前边:</p>
【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与之呼应的反夸克组成,它们通过强相互作用力连接在一起形成了这种复合粒子】——最后这个四个字不觉得刺眼吗.....</p>
这年头某个浏览器真的是越来越离谱了,又流氓又反智,简直和视觉华夏有的一拼。</p>
视线再回归现实。</p>
当然了。</p>
丁肇中发现的J粒子对撞能级是3.1GeV,远远超过了现在这台串列式静电加速器的量级。</p>
因此现在朱洪元他们肯定没法找到具体的粒子,只能发现现象。</p>
但是别忘了.....</p>
朱洪元他们此时已经有了层子模型的雏形了。</p>
虽然没有见到实际的J粒子,但他必然会将自己想象的微粒与层子模型....也就是夸克联系在一起。</p>
换而言之。</p>
这个现象可以成为层子模型的有力支撑!</p>
这可比J粒子啥的重要的多了,毕竟J粒子只是一种次原子类型的介子而已,连基本粒子都算不上。</p>
而层子模型影响的,可是整个基本微粒框架!</p>
一张床和一块地基谁重要,傻子都分得出来。</p>
而就在徐云思索之际。</p>
一旁的赵忠尧也开口了,只见他略带思索的摸了摸下巴,对朱洪元问道:</p>
“洪元同志,莫非你的意思是.....在强子之下,还有一种更小的粒子存在?”</p>
朱洪元沉吟片刻,没有把话说的太绝对:</p>
“怎么说呢.....比强子小肯定是没跑的——毕竟它是从质子内部被撞出来的,质子也是一种强子嘛。”</p>
“但它比普通强子具体小多少就不得而知了,目前可以肯定的就是....它的状态一定非常不稳定。”</p>
“要么它由于某种原因无法独立存在,要么就是在极短的时间内会进行衰变——哪怕在微粒层面也依旧极短的那种。”</p>
“当然了,以上这些猜测的前提都是那个粒子并非臆想出来的虚物,总之我个人认为这个概率很大——它恰好符合我们原子能所在年初组内讨论过的一些概念。”</p>
赵忠尧闻言与王淦昌彼此对视了一眼,又对朱洪元问道:</p>
“洪元同志,你莫非指的是原子能所今年提上来的那份元强子模型的综述?”</p>
朱洪元坦然的点了点头,这个问题就容不得他保守了,干脆利落的承认道:</p>
“没错,就是那个元强子模型。”</p>
赵忠尧顿时默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