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同志!”</p>
听到自己的名字,徐云马上坐直了身体:</p>
“到!”</p>
陆光达抬头与他对视了一眼,微微颔首后道:</p>
“你和于敏同志、陈能宽同志、蔡少辉同志、陈景润同志、冯康同志还有华罗庚同志一组,陈能宽同志为组长,负责.....炸药透镜的波形计算!”</p>
唰——</p>
话音刚落。</p>
现场不少人的目光便齐齐看向了徐云。</p>
如果说先驱核浓度推导,是核裂变ZND模型推导过程中难度靠前的环节,大概在前三或者前五的区间。</p>
那么炸药透镜的波形计算,则无疑是整个过程最难的一点——没有之一的那种。</p>
看着众人朝自己投来的目光,徐云的内心不由有些荡漾。</p>
这些目光是压力,更是期许。</p>
不过徐云并没有感到慌乱。</p>
不就是区区炸药透镜的波形计算么?</p>
这不是有手就行?</p>
他眸中仿佛有星河在闪烁,胸中如同有江海在奔腾,只见徐云气沉丹田,无比自信且傲然的一挥手:</p>
“大于!整它!”</p>
..........</p>
十分钟后。</p>
任务分配完毕的各个小组开始就地计算起了各自需要推导的数据。</p>
徐云他们这个小组的人数相对其他组要多一些,分配到的是一张比较大点儿的长方形桌子。</p>
“几位同志。”</p>
落座后。</p>
几人中年龄仅次于华罗庚的陈能宽轻咳一声,开口说道:</p>
“根据原子弹的设计规划,炸药透镜这个环节之前应该还有设计点火中子源装置。”</p>
“不过这个模块不属于链式反应的范畴——它算是应用领域,所以相关的技术攻关主要由二分厂那边的同志在解决。”</p>
“因此我们这次需要考虑的主体便是炸药透镜本身,也就是爆炸截面和爆轰波的波形计算。”</p>
听到陈能宽这番话。</p>
现场的几人都下意识点了点头。</p>
陈能宽目前是轻核组实验组组长,负责高温高压下的物质性质研究,算是炸药透镜方面的资深专家了。</p>
他的知名度虽然没有陆光达那么高,但同样是两弹一星的功勋之一,由此可见其能力之强。</p>
眼见众人都很配合自己说话,陈能宽便又继续抽出了一张纸,很快写下了一道公式:</p>
“这是我们轻核组推导出来的带有反射层的球型核弹临界方程,给出了带有反射层的弹芯在核临界时各种材料的物理性质与他们半径的关系。”</p>
“基于这个方程,假设一组炸药透镜引爆主炸药柱后产生一个向心爆轰波,推动中子反射层向铀-235燃料球迅速压缩。”</p>
“当反射层与核燃料之间紧密结合时,延时电路启动中子管释放出中子来点燃处于超临界状态的核燃料,从而引发链式反应。”</p>
“而我们现在要计算的就是中子反射层的具体厚度,以及u的极限值——后者其实就是波形的某种表达形式。”</p>
“现在我们先讨论第一点吧,大家有什么具体的思路吗?”</p>
听闻此言。</p>
华罗庚、陈景润以及冯康三人纷纷眼观鼻鼻观心,进入了沉默状态。</p>
毕竟他们负责的是算力支撑,这种物理理论上的事儿就不是他们应该管的了,轻易发言反而会影响讨论。</p>
剩下的几人中徐云想了想,率先说道:</p>
“陈主任,我有个想法啊.....”</p>
“我们从中子反射层.....即飞板被炸药驱动后能达到的最高加速度以及加速的时间来切入,然后配合中子通量守恒计算怎么样?”</p>
上辈子是奥本海默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