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若非海对面提供了支援,约翰牛估摸着还得摔几跤。</p>
当然了。</p>
关于这方面的概念徐云了解的也就仅此而已了,再往后他就只能以看戏为主了。</p>
于是他很自然的将目光转移到了一旁的挂...咳咳,大于身上:</p>
“大于同志,你有什么看...唔?大于同志?”</p>
令徐云有些奇怪的是。</p>
此时的大于居然少见的拧着眉头,左手手指抵在嘴唇上沿,目光有些游离的盯着面前的一张白纸。</p>
徐云的眼中不由冒出了一丝疑惑。</p>
这啥情况?</p>
于是他顿了顿,忍不住再出声道:</p>
“大于同志?你身体不舒服吗?”</p>
“啊?”</p>
大于闻言整个人又恍惚了几秒钟,不过很快便回过了神,看了眼周围又看了眼徐云,连忙摆了摆手:</p>
“哦哦,没事儿没事儿,徐顾问,我刚才想事情想出神了,抱歉抱歉.....”</p>
徐云见状倒也不以为意,毕竟好学生是可以拥有豁免权的,于是他继续问道:</p>
“大于同志,你对u的极限值有什么看法吗?”</p>
“u的极限值啊.....”</p>
大于粗糙的手指摩挲了两下下巴,思索着道:</p>
“按照初级-次级沿轴放,同时保证柱状次级的每个部分被独立压缩....也就是沿弹体长轴切一个微元,这个微元可以独立计算,这个设计你们觉得怎么样?”</p>
“虽然没有计算具体数值,但我估摸着八成是沿轴线布N个格点,然后对于每个格点根据它的位置解一个方程组。”</p>
“绕轴是对称的,那么选一条半径做最优解即可,总共就是在N个位置分别解T步尺寸为M的系统。”</p>
“初级-次级沿轴放?”</p>
随后陈能宽沿着大于的思路想了想,补充了一句:</p>
“那其实也可以做个某种形式的M*M稀疏矩阵来解吧?这会不会比你说的绕轴对称好一点儿?”</p>
上过高中数学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
从焦点发出的任意射线,经过椭球面反射,会聚焦到另一焦点上,而且所走路程相同,同时到达。</p>
假设裂变材料从A点爆炸,聚变材料放在B点。</p>
那么A点爆炸产生X射线和冲击波,X射线速度快,能量先行聚焦到B点,将B点的材料压缩到极小时(大概是体积振动的波谷位置),冲击波恰好到达B点继续压缩,形成聚变条件。</p>
难点就在设计两轮打击的时间差与聚变材料的体积振动周期。</p>
大于的想法是通过增加一个轴向分布达到这个目的,不过陈能宽则是补充了一个可以形成热平衡的稀疏矩阵。</p>
虽然陈能宽的想法要更加复杂一些,但多了个热力学参数自然相对也会更加稳妥...或者说更加贴合应用一些。</p>
大于很快也意识到了这点,很自然的接受了陈能宽的建议:</p>
“嗯,陈主任,您的这个想法比我的要更加合理一些。”</p>
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启发到了。</p>
之前提过想法但被徐云否定的蔡少辉也想到了一个灵感:</p>
“陈主任.....咱们是不是还可以考虑一下椭球共焦反应腔?那样轴线处应该就可以对上了。”</p>
“椭球共焦反应腔?”</p>
陈能宽思索片刻,旋即便眼前一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