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内陆的军工企业要么在承担着各类武器的生产,要么就是在三线纵深策略的搬迁途中,基本上不可能腾出太多的人手和设备。</p>
因此自然而然的。</p>
这个生产任务便落入了海军侧的手里。</p>
魔都海军研究所呢,又是如今国内最顶尖的海军侧研究单位,负责各种舰艇甚至潜水艇的研究。</p>
所以气体交换膜会由它们生产....某些意义上来说其实是一种必然。</p>
“一周产量2000多张?”</p>
老专家重复了一遍杨承宗报出的数字,心中飞快的盘算了一番,最后满意的点了点头:</p>
“这确实够了。”</p>
这位老专家的名字叫做杨维,原本也是原子能所中负责浓缩铀相关项目的工程师。</p>
只是两年前基地实验组的轴承中心缺少专家,杨维便被调到了221基地。</p>
不过岗位的变动,并不影响杨维的专业素养。</p>
几次简单的心算过后。</p>
他便大致判断出了杨承宗给出的数字,的确能够负担预期的浓缩铀提纯,甚至还能有所结余。</p>
而随着杨维这番话的开口。</p>
气体交换膜的事宜也算是暂时告一段落了。</p>
杨承宗和钱皋韵二人很快便坐回了位置上,话语权再次交到了朱光亚的手里。</p>
“咳咳。”</p>
朱光亚很快清了清嗓子,对台下众人说道:</p>
“各位同志,感谢杨承宗同志的介绍。”</p>
“随着气体交换膜技术的突破,如今咱们距离原子弹生产成功算是又进了一步。”</p>
“不过咱们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行百里者半九十。”</p>
“意思是走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只能算走了一半,比喻做事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要认真对待。”</p>
不知为何。</p>
解释这句话意思的时候,朱光亚还瞥了眼李觉。</p>
李觉:</p>
“......?”</p>
随后朱光亚顿了顿,继续道:</p>
“而这句话落实到咱们的原子弹项目上呢,便是与咱们应用端的零部件生产有关了。”</p>
“陆光达同志他们带领的理论组走完了前九十里的路,剩下的那十里....便需要我们实验组的同志来完成。”</p>
“所以咱们今天这场会议才叫做交接棒组会,一来是做个形式上的交接,二来则是分配好具体的研发任务。”</p>
说罢。</p>
朱光亚朝台下的陆光达打了个眼色儿。</p>
陆光达见状则站起身,拿着一张卷成圆柱的图纸来到了朱光亚身边。</p>
随后朱光亚让开了身位,协助陆光达将图纸摊开,再用四枚磁铁将它固定在了事先准备好的一块铁板上。</p>
固定完毕后。</p>
“诸位同志。”</p>
朱光亚拿起了一根三十厘米左右的竹竿,指着图纸说道:</p>
“诸位同志,如你们所见,这便是原子弹的具体结构图。”</p>
“它的构造从内往外分别是点火中子源,具体分成外壳和内胆,接着是核装药铀235,然后是......”</p>
朱光亚早在会议开始前就看过多次原子弹的构造图,因此介绍起来的时候显得极其流畅。</p>
随着朱光亚的介绍,现场诸多专家们也很快明白了几个核心环节:</p>
铍/钋中子源、</p>
蜂窝纸板隔件——也就是隔空层,为爆轰后压缩铀燃料临界塌缩提供空间。</p>
U235燃料层球碎片、</p>
钋保护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