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氢弹为数不多公开可以讨论和研究的结构,哪怕是这个时期兔子们也了解到了一些信息。</p>
根据情报显示。</p>
海对面在这部分使用的是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一种很常见的材料。</p>
爆炸时利用原子弹产生的X射线加热聚变材料外围放置的泡沫塑料,使其迅速成为高温高压的等离子体来对聚变材料进行加热和压缩,使聚变材料达到足够的温度和密度而燃烧。</p>
也就是所谓的.....两级结构。</p>
不过大于在和徐云聊天的时候听徐云吐槽了一句【今天的黑水虻烙饼有点儿咸,估计是盐放多了】,便想到了另一个灵感:</p>
可不可以用充满重金属盐的气溶胶结构来代替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呢?</p>
这里的重金属盐可不是徐云之前提到的全氮阳离子盐那些玩意儿,而是由重金属...也就是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和酸根离子组成的盐。</p>
重金属的数量大概接近五十左右,重金属盐的品类就更多了。</p>
例如醋酸铅、氯化汞、硫酸铜、硝酸银等物质,性质上都是重金属盐。</p>
虽然气溶胶状态的重金属盐和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相比工艺上要难一点儿,但根据大于的计算显示,这种结构似乎在效率上能高个11.4514%左右。</p>
加之兔子们这年头再怎么穷,在原有计划上加个重金属盐生产的设备和人力还是有的。</p>
于是组织上讨论之后,便决定将重金属盐也同步列入生产计划。</p>
随后朱光亚沉默片刻,看向了角落一位脸型方正的中年人:</p>
“大珩同志,这个结构涉及到了X射线的聚焦,不知道你愿不愿意负责这个项目?”</p>
朱光亚话音刚落,此人便举起了手:</p>
“没问题,我愿意。”</p>
与此同时。</p>
会议室的另一侧。</p>
看着这位满脸疲态的小老头儿,徐云的眼角亦是微微一动。</p>
众所周知。</p>
华夏科研圈的很多前辈之所以令人尊敬,其中很大部分原因除了他们自身的成果贡献之外,还在于他们对后人的影响。</p>
这里的影响可不仅仅在于精神层次,而是指物质...或者说现实层面。</p>
比如说钱五师。</p>
他是华夏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和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奠基人,还培养出了郑哲敏这样的传奇人物。</p>
如今力学研究所的李世海、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尹祥础他们都是郑哲敏的弟子,也算是钱五师的徒孙。</p>
还有赵忠尧。</p>
赵忠尧一手成立了中科大的近代物理系并且担任系主任,可以说如今科大物理系能在国内稳居前三,很大部分都要归功于老爷子的战略眼光。</p>
另外的王淦昌、杨承宗等人同样如此。</p>
而如果想按照对后世华夏科研圈的影响力给这些大佬排个顺序....第一的人选可能各有不同,但有一个人必定能够稳居前三。</p>
他便是王大珩。</p>
单看履历的话,王大珩其实和很多大佬一样“平凡”:</p>
早些年庚款留学,读书的时候在欧洲小有名气,后来毅然决然的拒绝了丰厚待遇返回国内,并且为国家做出了凸出贡献。</p>
这种履历确实值得令人敬佩,不过在眼下的基地里确实不算少见。</p>
毕竟....</p>
这里可是聚集了全华夏最不愿服输的那批人啊......</p>
王大珩院士真正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亲手创办了一个华夏未来的希望之地:</p>
长光所。</p>
没错。</p>
长光所就是王大珩院士一手建立的。</p>
这个故事最早可以追溯到十年之前,当时王大珩院士受命筹建华夏科学院仪器馆,筹建仪器馆的第一笔“经费”是1400万斤小米——拨款用小米,工资也是小米。</p>
接着在八年前的年12月。</p>
华夏第一炉光学玻璃横空出世,彻底结束了我国不能制造光学玻璃的“寒冬”,也为新华夏光学事业的发展揭开了序幕。</p>
多年后华夏科学院仪器馆经过数次合并与重组,正式改命为长光所。</p>
在徐云穿越来的那个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