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很多贫苦出身的科学家不同。</p>
李政道的家庭在当时的环境下,可谓称得上极其富有。</p>
他的曾祖父李子义是一位虔诚的教徒,还是当时颇为知名的基督教牧师和长老。</p>
李子义与存养书院、博习书院和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的渊源深厚,文化素养高的同时,家境极其殷实。</p>
李政道的父亲李骏康则是在1915年从东吴大学附属中学毕业后考入了东吴大学,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新成立的农林科....也就是今南京农业大学的前身。</p>
大学毕业后,他在魔都外国洋行从事化肥进口贸易,生意同样做的很大。</p>
后来李骏康与张明璋相识相恋,很快组成了新家庭,两强合并,其财力可以想象。</p>
某种意义上来说,李政道就是那种可以V人50的标准富哥。</p>
不过与很多魔都阔太太不同的是。</p>
张明璋本人很喜欢下厨,但根据李政道回忆录上的原文记载,张明璋【手艺并不是很好,尤其是炖菜的时候,咕噜咕噜的汤汁像是在炼丹】。</p>
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张明璋掌握了一手标准的黑暗料理,大概去霍格沃茨可以直接上任魔药学教授的那种。</p>
除了.......</p>
本帮熏鱼。</p>
大概是熏鱼的制作流程本就需要有些过的火候的缘故吧,张明璋在烹制这道菜的时候仿佛换了个人似的,做的熏鱼又酥又香味道又好。</p>
李政道有关母亲最深的记忆便是每次放学回家时桌上那道香喷喷的熏鱼,李政道13岁那年徒步前往赣州,张明璋还在他的行李里塞了一些压制过的熏鱼罐头。</p>
如今那些罐头早已不知所踪,但一路上的酸甜苦辣咸却依旧印刻在李政道的心底深处。</p>
曾几何时。</p>
他也一位因为憎恶倭寇,千里求学想要报国的赤诚学子啊......</p>
而在李政道对面。</p>
杨振宁虽然没见过张明璋本人,但当年他和李政道没决裂的时候,也没少听说李政道提起过母亲的事儿。</p>
同时很凑巧的是。</p>
杨振宁本人和父亲杨武之的关系亦是极其微妙。</p>
他一身的数学功底大部分都来自杨武之的教导,但在杨武之跨国来说服他回归华夏的时候,他却犹豫着拒绝了父亲的期许。</p>
诚然。</p>
杨振宁和李政道在父母这方面的过往并不是同一种遭遇,但在这方面多多少少还是可以共情的。</p>
想到这里。</p>
杨振宁忍不住看了眼李政道。</p>
自己的这位当年挚友、如今的死敌,似乎是有点变了......</p>
虽然他可能是因为憋得太久所以忍不住倾诉的缘故,整个聊天过程也丝毫没有涉及到一些要害问题,几乎都是李政道在说杨振宁在听。</p>
但无论如何,这确实是二人三年多来头一次面对面的交流。</p>
“对了。”</p>
与此同时,李政道似乎也意识到了杨振宁的想法,转头看着他,说道:</p>
“这还是我们从那天之后,几年来第一次聊天吧?”</p>
杨振宁点了点头:</p>
“是啊,三年两个多月了。”</p>
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因为推翻了宇称守恒获得了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但就在获奖后的三个月内,二人就彻底闹翻了。</p>
李政道宣称宇称不守恒思想的突破是自己在1956年4月上旬独立地做出的,与杨振宁无关,为此他还拉下了吴健雄和史瓦兹二人给他做担保。</p>
不过杨振宁却坚称李没有提出过要研究膺标量,他则拉来了史瓦兹的共同工作者斯坦伯格做反驳:</p>
【会后(指1956年4月3日到7日的罗彻斯特会议)我与李政道讨论二面角的分布时,李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想法。李建议我们把数据从Φ=0到Φ=2π进行划分,但我们又重新分析了这些数据……不足以得出什么结论。】</p>
同时杨振宁还提出由奇异粒子转向β衰变是由自己提出来的,李政道则同样做出了一波反驳。</p>
虽然这事儿还没有随着后来的《李政道传》发表在如今闹得人尽皆知,但二人的决裂在物理界这个小圈子内却已然不是什么秘密。</p>
在后来的数年时间里。</p>
杨李二人王不见王,谁参加了某个会议,另一个人就绝不会到场。</p>
哪怕是之前李政道公开宣布自己也要回国之后,杨振宁也只是和李政道打了通电话:</p>
“你,回国?”</p>
“嗯。”</p>
“哦。”</p>
“嘟嘟嘟.......”</p>
结果没想的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