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和李政道想到的这个模型,从某种意义上来看确实挺有意思的:</p>
模型的两个支点来自不同的理论,关联的情景也不相同,甚至连时空维数也不一样。</p>
但是.....</p>
在引入对偶的概念后,它忽然发生了某些变化。</p>
所谓对偶,指的是如果一个物理系统有两种不同但等价的描述方式,那么这两种描述方式是对偶的。</p>
比较知名的例子有经典二维Ising模型的自对偶,二维xy模型的粒子涡旋对偶。</p>
还有一维相互作用费米子体系的玻色化,原则上也算是一类对偶。</p>
在杨振宁和李政道他们做出的这个对偶模型中。</p>
当一个理论是强耦合的时候,另一个理论就是弱耦合的。</p>
二者用一个很微妙的方式,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一些东西结合在了一起。</p>
根据黄昆刚刚做出的简单演算。</p>
杨振宁此前推导出的量子化环路积分在这个模型下是成立的,但是也就仅此而已了。</p>
如果换做其他任何一个粒子,无论是电子、质子还是中微子,它们都在模型下是失效的——至少数学上如此。</p>
比如说质子。</p>
如果根据这个对偶计算,一枚质子的质量最终会显示300多克,中微子的质量甚至是负的.....</p>
不过这情况早就在黄昆的预料之中,毕竟杨振宁一开始就说过了,这是专门为引力子做的模型。</p>
接着黄昆放下手中的笔,对杨振宁问道:</p>
“老杨,这个框架已经做出来了....那么技术上的应用呢?”</p>
“你准备怎么使用这个框架,去捞引力子这条大鱼?”</p>
早先提及过。</p>
引力子理论上的能级接近普朗克尺度,这种尺度别说现在了,过一百年估摸着都有些够呛。</p>
黄昆虽然不至于没逼数到现在就想找到引力子,但也没那么宽广到可以等上个一百多年——那时候估摸着华夏足球队都能拿世界杯冠军了吧?</p>
他能接受的时间线在20-30年左右,再晚不能超过四十年。</p>
毕竟四十年后,他们这批人差不多都已经接近或者已经辞世了。</p>
而想要确定具体时间,具体的项目应用就显得很关键了。</p>
项目的难易、合理与否,直接关系着出结果的时间——至少是理论上的时间。</p>
随后看着目光灼灼的黄昆,杨振宁沉默了几秒钟:</p>
“老杨,你还记得我之前和你说的那句话吗?”</p>
“——以AdS为理论基础,整合出一个能够描述引力子的模型,然后再去寻找它在宇宙中的迹象。”</p>
“你仔细想一想,这句话的重点在哪里。”</p>
“重点?”</p>
黄昆重复了一遍杨振宁的话,旋即呼吸一滞:</p>
“老杨,你是说宇宙中的迹象?”</p>
杨振宁轻轻点了点头,深沉的抬头看向了天空:</p>
“没错,宇宙,准确来说是......”</p>
“原初引力波。”</p>
...........</p>
注:</p>
手术的恢复期比我预计的要长好多....这个月全勤没了,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