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和老黄(黄昆)还有那人在船上做出的一些推导,光达,你也是理论物理的专家,帮忙看看给点意见?”</p>
陆光达点点头,接过算纸看了起来。</p>
这并非他不信任杨振宁,而是此时他肩负着审查的任务,很多事情都必须要仔细思量验证才行。</p>
“......元强子模型中描述中微子的Proca方程.....沿BCH公式做个级数展开.....短时效的破缺场。”</p>
“然后引入S^=eiθSi=limn→∞(I?iθnSi)n=eiθ?2σi=ei?θ2σ......”</p>
“假设一个平庸分量.....”</p>
“叽里咕噜哈基米......”</p>
十多分钟后。</p>
陆光达缓缓放下手中的算纸,杨振宁则问道:</p>
“怎么样,光达,推导过程有发现问题吗?”</p>
“没有。”</p>
陆光达摇了摇头,旋即语气中便带上了些许好奇:</p>
“振宁,你准备探索暗物质和引力子?”</p>
杨振宁重重点了点脑袋,解释道:</p>
“没错,元强子模型已经把标准粒子的框架给搭建起来了,电弱统一虽然依旧有探索价值,但比起原先已经要折价了不少。”</p>
“强相互作用差不多同理——产生...或者说承载强相互作用的八个【层子】都已经在框架内被预言了,剩下的无非是找到它们而已。”</p>
“虽然它们都有获得诺奖的可能,但即便是获得了诺奖,也只能算是垫底的成果。”</p>
“这种成果作为荣誉来说已然足够,但在我和那人的恩怨面前....还有些不够看。”</p>
上辈子是诺贝尔的同学应该都知道。</p>
诺奖的设立时间是在1895年,首次颁发于1901年,截止到眼下这个时期,诺奖已经颁布了整整60届。</p>
这60届诺奖由于时代问题,彼此间的重要性...或者说含金量自然也存在着高低。</p>
比如说高质量的诺奖成果有很多,例如老爱的光电效应、伦琴的X射线等等。</p>
最水的诺奖则也有不少,例如1912年的尼尔斯·古斯塔夫·达伦,这货获奖的原因是发明了自动化的灯塔和浮标——还是在泰坦尼克号沉没后的六个月颁的奖.....</p>
所以强相互作用的媒介子即便被发现,也顶多就是个垫底级别的水准罢了。</p>
正如杨振宁所说。</p>
他和李政道都是曾经的诺奖得主,宇称不守恒在诺奖中也都可以排名靠前,用普通的诺奖成果来终结它们的恩怨,确实有点不够看。</p>
陆光达显然也能理解杨振宁的想法,听完后缓缓点了点头:</p>
“不过振宁,如果你们的视线瞄准的是暗物质和引力子...那么需要的设备精度恐怕要比较高啊。”</p>
“是非常高。”</p>
杨振宁纠正了好友的说法,掰持着手指说道:</p>
“暗物质相对来说要简单一点,大概在几十GeV的能级下就能发现了,难点在于如何让这种暗物质‘现形’。”</p>
“按照目前国内的科技水平,我估计大概25年内有机会发现暗物质。”</p>
陆光达嘴角微微翘起了一丝弧度,没有打断杨振宁的话。</p>
25年?</p>
开什么玩笑......</p>
如果你知道现在221基地有什么人存在、他又给国内带来了多少变化的话,最少都会把时间给减半.....</p>
“至于引力子嘛.......”</p>
说到引力子,杨振宁很快停下了介绍,转而从身边的袋子里取出了另一张纸:</p>
“这是我回船舱后自己推导计算的一些设备要求,当然了,由于时间问题精度可能有所偏差,但区间...或者说量级上应该不会出入多少。”</p>
陆光达同样再次接过算纸,认真看了起来。</p>
看着表情认真的陆光达,杨振宁脑海中忽然冒出了一个念头:</p>
比起黄昆,自己的好友显然要靠谱多了,至少不会张口就是马....</p>
结果就在杨振宁思索之际,一旁的陆光达忽然一拍大腿:</p>
“卧槽,又要用到驴?!”</p>
.......</p>
注:</p>
现在算是最终的收尾阶段啦,昨天很多同学都留言希望能拿到杨老的签名啥的....我昨天就说过了,自己是有很多想法的,比如说合照签名vlog啥的,但是能不能成还是要看杨老到时候的状态。</p>
所以具体能做到什么程度我没有办法做任何保证,昨天收到的通知是行程批了,也就是肯定能见杨老,至于能做到啥程度只能到时候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