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无论如何,你都给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小徐,辛苦你了!”</p>
徐云早在电话接通后不久便纠正了称谓上的问题,但杨振宁在演算数据之前,依旧将徐云称之为【徐同志】——这个称呼倒是没什么问题,但是略显客套与生疏,有点公事公办的味道。</p>
而眼下他却改口成了小徐,语气上明显亲近了不少,由此可见他已经初步认同了徐云的能力。</p>
这是件好事儿。</p>
接着杨振宁顿了顿,思索片刻,又对徐云说道:</p>
“小徐,我有个个人的诉求啊....就是这个4685超子的参数,能不能同步给其他人看?”</p>
“其他人?”</p>
徐云下意识的就想回一句这肯定不行,但话将出口之际,他忽然福至心灵的想到了什么:</p>
“杨先生,您说的其他人....莫非是李政道先生?”</p>
杨振宁点了点头:</p>
“没错。”</p>
“是因为你们的赌约?”</p>
“嗯,如果这个参数不同步给他,那么对他来说太不公平了。”</p>
徐云这才了然的摸了摸下巴。</p>
果然是李政道......</p>
陆光达在之前的电话中曾经提及过杨李新约的消息——毕竟他找徐云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给建议,所以这事儿肯定是瞒不住徐云的。</p>
所以徐云在接通电话之前,便已经知道了这个赌约的存在。</p>
客观来说。</p>
徐云对于这个赌约是持赞同态度的。</p>
毕竟如果按照原本历史发展,杨李二人的矛盾注定不可能被调和,哪怕他们如今提前回国也依旧不可能。</p>
要知道。</p>
后世上一任的华夏科学院院长、科技部一把手等一众大佬都尝试过调解矛盾,但都被杨李二人言辞拒绝了。</p>
甚至某位步入了华夏权利中枢、连职务都是违禁词的大人物也提出过做中间人的想法,但最终依旧以失败告终。</p>
在徐云穿越的那个时期。</p>
杨振宁已经年逾百岁,常年居住在水木大学的家里,处于疗养阶段。</p>
李政道则即将97周岁,早年他腰部受过很严重的伤,如今已经没法坐飞机了。</p>
18年的时候李政道在海对面病情加重,还是他儿子着车横跨海对面,花了九天时间把他接到了旧金山的家里修养。</p>
所以后世杨李基本上已经绝了线下见面的可能,即便他们真想要聊聊天,也顶多就是通过电话或者视频的手段罢了。</p>
因此二人如果可以通过这个所谓的新赌约决出一个‘对错’,徐云并不感觉有多残酷。</p>
而眼下杨振宁想把这个参数同步给李政道,自然便是担心自己的对手因为没掌握参数而被拉下了步子。</p>
毕竟这些参数并不是出自杨振宁或者杨振宁团队之手,他如果自己藏私就有点说不过去了。</p>
杨振宁和李政道都很固执,但固执不代表是小人,一些底线他们还是有的。</p>
于是徐云想了想,对杨振宁说道:</p>
“杨先生,您的这个诉求我收到了,稍后我会转交给组织上,由领导们去定夺。”</p>
“当然了,这只是比较官面的说法,以李政道先生的地位与成就,这个诉求通过的可能性几乎是百分之百。”</p>
杨振宁轻轻点了点头,握着话筒的表情没多少变化:</p>
“我明白,好了小徐,有关那个人的事情就先到这吧。”</p>
“咱们现在已经讨论完了暗物质,是不是该讨论下一个话题了?”</p>
徐云闻言立马正襟危坐了几分,同时将思维导图翻到了下一页:</p>
“没问题,杨教授,接下来咱们就该聊聊引力波的事儿了。”</p>
“陆主任已经将您的想法和我复述过了一遍,对于引力波的推导过程呢,我个人没有任何异议。”</p>
“同时常规引力波的测量方案我也相当赞同,干涉仪是这个领域的最优解。”</p>
“当然了,这方面我个人提个建议,您今后可以多和计算机所的同志们联系联系。”</p>
“计算机所?”</p>
杨振宁眨了眨眼,此时他对徐云的看法已经没之前那么迟疑了:</p>
“小徐,那边有什么新成果吗?”</p>
徐云嗯了一声,不过也没多解释。</p>
杨振宁对常规引力波的设计方案基本上和后世的LIGO无疑,不过由于时代所限,杨振宁的方案多少要比LIGO更加保守一些。</p>
比如在徐云看来。</p>
杨振宁设计的光路折射完全可以增加50%左右的次数,真空率则可以相对缩小一点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