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檄文之后,群臣交口称赞,对于曹植的文才,那是相当的钦佩,曹植抱拳行礼,口称不敢,却露出了自得之色!</p>
与此同时,曹操拔剑在手,开始分兵派将了,按照‘鬼才’的谋划,此番出兵北伐,大军分成三路:</p>
“大司马萧逸,统帅玄甲铁骑、陷阵营、陌刀兵、丹阳兵、掘子军……再汇合关中各部,共计十万人马,攻打上党,进入并州,而后东进冀州!”</p>
“夏侯惇为主将,夏侯渊、李典,乐进为副将,统领徐、豫两州兵马,共计十万之众,渡过龙门,攻打青州城池,而后西进冀州,形成合围之势!”</p>
“老夫与其余众将,统领中路二十万人马,从许昌出兵,驻扎黎阳城,做出威逼邺城之势,牵制住袁军主力,三路人马汇合之后,再行决一死战!”</p>
曹操分兵派将,干净利落,对于三路人马的路线、目标、任务,安排的极为妥当,不愧是英明统帅!</p>
棋胜不顾家,乃是兵家大忌,曹军主力北伐,老巢也得兼顾,曹操再下军令:</p>
任命曹仁为‘平东将军’,统领三万人马,驻扎许昌城周边,震慑文武百官,以防不测之事!</p>
任命曹休为许昌令,曹真为御林军统领,负责皇城防御,监视小皇帝一举一动,以及后宫嫔妃人等!</p>
再以曹洪为平南将军,统领三万人马,驻扎在宛城,监视荆州集团,刘表按兵不动最好,就是出兵北上,曹洪也能坚持一阵子,赢得缓冲时间!</p>
至于文臣方面吗,荀彧、荀攸、刘晔、崔琰……留守许昌城,处理日常政务,全力筹集物资,郭嘉、程昱、满宠、毛玠,以及新人杨修、华歆,随军出征,出谋划策,还有一个河北降臣-许攸,也一起带着出征了!</p>
至于相府内部事务,全部交给卞夫人了,以她的精明干练,又有两个女儿帮衬,必然照顾妥当、家人和睦!</p>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曹操目光转动,落在几个儿子身上,此番出兵北伐,正好考察儿子们的心性、能力,谁可以成为继承人!</p>
“子桓、子文、子建都长大了,理应为国效力,此番出兵北伐,你们各随一路人马,学习用兵之道,至于如何分配吗,你们是什么意见?”</p>
曹操话语一出,三个儿子浑身颤抖,群臣也是精神一阵,此乃立储大事,关系曹营未来,必须谨慎对待!</p>
大家心里都明白,三个儿子,三路人马,谁分配在中路军,谁最占优势了,可以跟随丞相身边,言传身教,耳提面命,也容易获取好感,等于成功一半了!</p>
不过吗,奸雄心思深沉,对待儿子们也一样,表面上询问意愿,其实是考察心志,谁提出跟随中路军,那就是利欲熏心,不念手足之情,可是不争取的话,又是没有上进心,难以承担大任!</p>
“孩儿们年轻浅薄,一切凭父亲大人做主,无论跟随那一路人马,皆是为国效力!”</p>
奸雄之子,必然不傻,曹丕、曹彰、曹植下跪行礼,把选择权推了回去,立储的事情上,只能父亲说了算!</p>
“既然如此,子建性子文弱,年龄最小,就跟在为父身边吧,大丈夫亦怜幼子,让大家见笑了!”</p>
也许是青睐曹植文采,也许是别有目的,曹操把最小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了!</p>
言语一出,曹植满面欢喜,对于继承人位子,也更有信心了,相反的,曹丕、曹彰神色黯淡,既然父亲不喜自己,只能另想对策了!</p>
“大司马能征善战,用兵如神,孩儿愿意跟随西路军,一起征战沙场,也好学习统兵之法!”</p>
曹丕上前一步,主动请令了,要想成为继承人,一是父亲青睐,着重培养;二是群臣支持,全力拥护,尤其武将们的态度,可是至关重要!</p>
萧逸文韬武略,手握重兵,又是众将之首,与他多亲多近,可是大有益处的,不客气的说,父亲百年之后,一份政治遗嘱,顶不过一把钢刀,谁控制了军队,谁才是天下共主!</p>
“呵呵,既然如此,子桓跟随西路军,子文跟随东路军,你们要服从军令,虚心学习,莫让为父失望!”</p>
曹操微微点头,看了看次子曹丕,又扫了一眼萧逸,目光中大有深意,奸雄选择继承人,只要能干的儿子,不要可爱的儿子!</p>
“诺!……孩儿遵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