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第139章 一飞冲天(1 / 2)

人逢喜事精神爽,好消息真的不断!</p>

当前统计系统并没短视频时代那么发达,所以《小王子》出了首日销量,没有全国第二日和第三日的销量,再看只能等首周。</p>

统计周期就是这般。</p>

虽不知道状况,可简社长找的关系,和第一批观看的“圈内人”反馈爆发了!</p>

先说前者,《人民文学报》余心姚发布在自己的专栏上,标题是“余心姚简评〈小王子〉”,他标题格式很固定。</p>

内容还是要看副标题吧:心中的童话岛,由衷希望大人们有一天都成为小王子,不重视数字。</p>

[儿童作为“风景”是什么时候被发现的?</p>

是1762年出版《爱弥儿》中吗?卢梭被欧洲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发现儿童的人”,他认为童年是人生密不可分的一个阶段。所以他把自己孩子丢弃在育婴堂,让孩子提前感受到十八世纪法兰西的艰难。</p>

我们把“儿童”的观念内化,才关注到了他们。</p>

《小王子》里身为飞行员的“我”是成人本位的视角,而小王子是儿童本文的视角,作家顾陆进行了非常简单的二元分化,他写出了儿童对世界的看法,这是“儿童”的外化。</p>

关于此,从阶段的序章开始,顾陆的二元分化就体现出来。</p>

故事一开始,“我”在六岁时和大人有来首次的失败交流,作为儿童的“我”,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画了两幅需要充分发挥想象才能看懂的画。</p>

然而成年人以好坏来衡量画作,无法进入想象世界,还教导的告知“我”,别沉迷于想象,要按照能画好的方法来构图。</p>

是不是一段熟悉,并可以代入任何家庭的对话?</p>

……]</p>

余心姚从中间部分就开始用莱考夫的概念隐喻来分析了,分析全文的结构隐喻、方位隐喻、本体隐喻。</p>

蛇、狐狸、玫瑰都是结构隐喻,蛇是死神,狐狸是朋友等。</p>

主角见到狐狸的第一句话是“来跟我一起玩吧”,“一起玩”是“朋友”这个概念域中最常见的元素等等。</p>

这部分有些复杂,应该没有普通读者愿意慢慢的看,反正余心姚有一手,抽丝剥茧的把整篇文要表达的含义都分析清楚了。</p>

甚至太过清楚,有种肢解作品的错觉。</p>

跳到余心姚点评的结尾部分——</p>

[成年人总是关心数字,如果孩子说“今天我和朋友们去摘花了”,大人会问“你摘了多少朵?”</p>

又如果孩子们分享“我今天考了個好成绩”,大人会关心具体多少分。</p>

书中小王子有一句话说了很多次“大人们真奇怪”,直观的讽刺了成年人的可笑,也是对大人们的同情。</p>

因为大人居于社会的生产位置,让大人们不得不关心准确的数字,数字的背后就是效率啊!</p>

身为成年人,很感谢有这样一部成年人也可以看的童话,让我短暂的来到了童话岛。]</p>

《人民文学报》销量一直不高,距离少年文艺、岁月推理差得远,更别说和故事会相比,但它的影响力还真无法用发行了多少份来形容。</p>

普通网友甚至没听过这个报纸,但没关系,它会以另一种方式让你看见。</p>

甚至说有没有看懂余心姚的全文一点也不重要,媒体会“断章取义”!</p>

某实体书作家微博:“少见有童话能登上人民文学报,还获得了极高评价,甚至让余老师都感谢有这么一本书,必须要买来看看。”</p>

新浪门户:“如果你看懂了《小王子》的隐喻,那很抱歉,你已经成为了故事中的‘我’。”</p>

当当网:“成年人的童话岛《小王子》,点击购买首日享9.5折”</p>

凤凰报书讯:“新上市的童话故事《小王子》引发热议,‘大人们真奇怪’扎了多少人的心”</p>

瞬间爆发出来的力量,在两三日里扩散开来,覆盖面积可不单单是互联网,还有电台推书。</p>

没有听电台习惯的人群,会认为电台不是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产物吗?在零几年开始落幕,《张震讲故事》是电台最后的辉煌。</p>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最新小说: 彼得·潘与辛德瑞拉 华娱之闪耀巨星 万倍返还,我收徒百无禁忌 总裁溺宠闪婚妻 从零开始的触手怪 夏叶的中古店 借种 陈平苏雨琪 我收服了宝可梦 不妙!总裁发现我造谣他不孕不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