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野良子和高仓健也意识到这一点,一脸诚恳的对二人表达着自己歉意。</p>
“因为看到了江弦老师,实在是太激动了,忘记了两位音乐家。”</p>
“请您原谅!”</p>
“没事的、没事的。”</p>
施光南和蒋大为还能说什么,只能一脸不在意的摆摆手,然后心里嘀咕着周立波《暴风骤雨》里的那句“货比货得扔,人比人得死”。</p>
人和江弦拍照都是抢着拍,和他们就是.唉,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p>
当然了,这都是脑海中一掠而过的吐槽,和中野良子拍照的时候,两人还是面带笑容,非常的高兴。</p>
好不容易被一群日本人拉着拍完照,江弦又给了几份签名,再抬头,日本人面孔换成了中国人。</p>
“江弦同志,您好!”刚才的学生叶晓湘过来跟他搭话。</p>
“您好。”</p>
“没想到今天能在这里见到您,我能也要张您的签名么?”</p>
“当然可以。”</p>
江弦很痛快的答应,刷刷又给几个学生签了几张。</p>
“你们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学生?”</p>
“对。”</p>
“怎么会在这里?”</p>
“学校团委派我们几个作曲系的学生作为代表,出席这次的中日青年联欢,到时候我们有节目要表演。”一个男生回答。</p>
另一个男生补充:</p>
“一首歌,我们自己作的曲!”</p>
“原来如此。”</p>
江弦写了一条“祝表演顺利”给叶晓湘,“叶晓湘同学,回头有机会,我去你们学校转转去。”</p>
“真的?!”</p>
叶晓湘受宠若惊。</p>
江弦点点头,“我最近在构思一个关于音乐方面的,说不定能从你们学校收获些灵感。”</p>
这话半真半假。</p>
江弦的确有一篇,不过已经在他的脑海之中了。</p>
在创办《人民文摘》之前,江弦就通过自主合成的方式,成功以【大学生】和【音乐】两条灵感,合成出一部中篇。</p>
而这篇,也是他准备交给王濛,交给《人民文学》的一柄利器。</p>
“江弦同志,你来我们学校,我们一定欢迎你!”叶晓湘激动道。</p>
“是啊,我们同学们肯定都高兴。”</p>
“好,你们给我留个联系方式。”</p>
江弦和叶晓湘她们聊了一会儿。</p>
转过头,又有个打扮利落的中年女子过来和他打声招呼。</p>
她自我介绍是《京城晚报》的记者,本来是来采访中日联欢以及国庆晚会的歌手、演员,结果却碰上了江弦和日本演员的这件事情。</p>
“这事儿挺有话题度的,能报道出去么?”她向江弦征求道。</p>
“能是能,你别添油加醋就行。”江弦有些顾虑。</p>
后世新闻学用的泛滥,他对这些搞新闻的是在有些PTSD。</p>
“请您放心,我们一定客观报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