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0章捐款的游行争议</p>
“不是说捐款者最多者能坐花车,怎么花车上的是个女人?”</p>
人群中,有人嘀咕了一句,立马有人反驳,“那可是太后。”</p>
太后,素来在京城百姓心中,都是宽厚仁慈的代名词,一提到太后,许多人的目光从打探变成了尊敬,都在说太后娘娘曾经做过的好事。</p>
有一年,城外聚集了许多灾民,太后娘娘出宫亲自施粥,还出了不少银子给灾民安置家园。</p>
路上有小孩冲撞了太后的马车,换了其他权贵,肯定少不了一顿责罚,然而,那日,太后娘娘下了马车,安抚那个小孩,怕孩子被护卫恐吓出毛病,还给了钱让小孩父母带他去医馆瞧病。</p>
那钱哪是瞧病的,分明是打赏。</p>
说话做事那叫一个温柔和气。</p>
还有很多例子,几乎是家喻户晓的美名。</p>
大家赞着、叹着,突然,一道不和谐的声音传来,“物有一变,人有千变,若要不变呐,除非三尺盖面。”</p>
众人一听,纷纷询问此话何解?</p>
“你们说的都是多少年前的事了?我前阵子才听到最新消息,是我那在宫里当差的大侄女说的,几个月前,上头那位得了些难以言说的病,性情大变,病症久治不好,不知砍了不少太医。</p>
“除此之外,还打残了不少宫女,如今,她身边伺候的人,一个个都担惊受怕,就怕哪个动作没做对,叫人看了不顺眼,被赐个一丈红鹤顶红别的红。人家进宫是去当差,年满便能出宫过好日子,愣是被打残打死。”</p>
“什么什么?你说被谁打?”有人追问。</p>
那人不敢回答,只是偷偷地看向缓缓走来的花车,其余人也朝花车看去。</p>
方才看的,是太后娘娘吧?所以,他说的性情大变,是她?</p>
这......</p>
“不可能,绝对不可能!”</p>
“我哄你们做什么?我去探望侄女时,她亲口说的,还能有假?嘘,来了来了,别说了。”</p>
若被听到,他们一群人可就完蛋了。</p>
皇上的步撵走过,就是花车,紧接着是游行的队伍。</p>
既是嘉奖捐款者,自然不只是游行这么简单,还有人在前头,拿着册子大声念着捐款人与款项。</p>
用德宣帝的话来说,做了好事必须宣扬,一来,让真正心善舍得捐钱的人得一份真正的荣誉,二来,让抠搜的大臣们愧疚。</p>
“太后娘娘,捐白银三万两;京城粮商贾家,捐粮食十万斤、白银万两,共计一万一千两;娇绮花楼陆家,捐白银一万一千两......</p>
丞相大人捐白银二千两;丽贵妃,捐白银一千两;江陵王捐白银一千两;工部......”</p>
前面大数额的,基本是皇商和京城数一数二的富商人家,用些银子便能买到朝廷亲封的美名,大家自然愿意。</p>
越往后念,捐款数额越小,也越来越不受大家关注。</p>
百姓都听麻了,只感觉,随便一个人都能捐上成百上千两银子,甚至觉得几百两银子很少上不得台面。</p>
而都忘了,自己一个月甚至连一两银子都不一定能挣到。</p>
“你说的不一定对。”大部队走过,刚才谈论的人继续那个话题,“看到没,这么多人中,就连皇商都才舍得捐一万多两,太后娘娘出手就是三万两,还不足以说明,她是真的心善,真心实意地为江南灾区着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