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p>
于学士竟然替魏叔玉说话了?</p>
而有了于志宁的认可,所有人收起了小觑之心,纷纷开始斟酌起诗句。</p>
长孙冲的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p>
当初强军论就是这般,明明自己都赢了,硬生生被魏征那张嘴掰了回去。</p>
这次,不会重蹈覆辙吧?</p>
偷偷扫视了一眼人群。</p>
还好,魏征不在!</p>
“仲谧,这你可就错了。”(于志宁字仲谧)</p>
盖文达反驳道:“也许魏叔玉的诗句能在意境上引发共鸣,但我们是评判!”</p>
“评判就得全方位的评价。”</p>
“从其他各个层面来说,魏叔玉这首诗都略差一筹。”</p>
此话一出,众人尽皆点头。</p>
长孙冲也是松了口气。</p>
就是说嘛,我怎么会输给白话诗呢?</p>
“老夫也赞同艺成之言”(盖文达字艺成)</p>
苏勖赞同的点点头:“五言诗,总共才二十五个字。”</p>
“魏叔玉的诗句之中,连续两次出现明月,此乃犯了大忌。”</p>
“光这一条,这首诗就有了瑕疵。”</p>
所有人频频点头。</p>
两位大学士说的有理有据,他们实在想不出静夜思有什么占优的地方。</p>
“诗词的好坏,不应该被束缚。”</p>
于志宁依然坚持己见:“两位难道没有经历过思乡之情吗?”</p>
“每当夜深人静,抬头看向月光的时候,总会忍不住想起家乡的点点滴滴……”</p>
“树渐高,人亦老。”</p>
“唯有那一轮圆月亘古不变!”</p>
众才子沉默。</p>
国子监汇聚的是来自各地的才子,他们又何尝没有想念过家乡。</p>
此时再反复咀嚼静夜思。</p>
反而别有一种韵味。</p>
“不不不……”</p>
苏勖摇了摇头:“魏叔玉这首诗的类型,魏晋时期就有了。”</p>
“当初曹丕写的杂诗就有类似的两句句,仰看明月光,绵绵思故乡……”</p>
于志宁坚持己见反驳:“杂诗其一整整十六句,只是提到了两句,其间的韵味远比不上魏叔玉这首浓烈。”</p>
盖文达叹了口气,又开始反驳:“仲谧,我们是评判……此次的主题乃是明月,魏叔玉这首诗的思乡情结太过浓烈,压过了明月!”</p>
于志宁再次反驳:“借题发挥,由背景烘托主题,或许其他诗我会这么认为,但魏叔玉这首,四句有三句描写明月,更是两次直书明月,将此诗词的氛围烘托到了极致……</p>
“月即思乡、思乡即月!”</p>
“魏叔玉将主题与背景完全融合,达到了另一层境界,所以也可算没有跑题!”</p>
所有人震惊。</p>
三位大学士竟然争论起来了。</p>
为的竟是一首白话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