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p>
魏叔玉躬身道:“罪己诏乃是帝王自身或者自省的诏书。”</p>
“一般用于三种情况……”</p>
“一,君臣错位。”(臣子势大,君主昏庸。)</p>
“二,天灾造成灾难。”</p>
“三,政权危难之时。”</p>
“陛下为臣子下罪己诏,这是一个臣子的荣耀!”</p>
“但同样的,这罪己诏下的仓促了。”</p>
“不是臣说陛下此举不对!”</p>
“而是陛下这些年下的罪己诏实在有点多了!”</p>
群臣皆怔。</p>
大唐连年天灾,李世民下过的罪己诏还真不少。</p>
“你到底想说什么?”</p>
李世民面色很难看。</p>
搞的好像他喜欢下罪己诏似的。</p>
“臣想说的是……”</p>
“罪己诏下的多了,就代表着陛下犯的错多了!”</p>
“百姓会产生一种陛下并非明君的念头。”</p>
群臣议论纷纷。</p>
罪己诏的作用是用以安抚人心。</p>
说白了就是作秀。</p>
秀做多了,百姓也会产生疲感!</p>
“还有一点……”</p>
“陛下连年下罪己诏,也不见得天灾变少……”</p>
“反倒有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p>
“陛下可否想过……”</p>
“您将所有过错揽在自己身上。”</p>
“会让百姓以为,大唐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灾害,全是因为陛下之错!”</p>
嗯?</p>
李世民皱起眉头。</p>
他仿佛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p>
特别是贞观七年。</p>
天灾三十多次,直接达到了历史最高次数。</p>
这罪己诏好像是一点屁用都没有。</p>
下的多了,他自己都觉得恶心。</p>
“继续说!”</p>
李世民沉着脸道。</p>
“现今大唐有报纸!”</p>
魏叔玉继续诉说道:“可以将各地发生的灾害,第一时间传达给各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