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什么意思?”</p>
李世民缓了缓情绪,沉着脸问道。</p>
之前他还提醒萧瑀,要懂大是大非,要识时务,结果自己刚想干点大事,萧瑀就站出来反对自己。</p>
感情这家伙之前说‘明白’,完全是在敷衍自己啊!</p>
真是岂有此理!</p>
似乎感受到了李二陛下心中的怒火,萧瑀迟疑了一下,拱手道:“回禀陛下,并非老臣危言耸听,而是陛下忘了大唐现在的国情。”</p>
“虽然大唐通过削减封王,恢复了一些国力,但还不足以让大唐肆意挥霍。比如陛下要修书这件事,在臣看来,就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p>
“若陛下一意孤行,很容易导致国家陷入动乱。”</p>
“呵,笑话!修个书,还让国家陷入动乱了?”</p>
还没等李世民开口,一旁的褚亮就忍不住冷笑出声。</p>
而萧瑀则是淡淡的看了他一眼,道:“褚学士不治国,不知国家的艰难。别的暂且不提,就说修书需要的人。这些人是不是要朝廷给他们安排衣食住行?你知道这里面的花费有多大吗?”</p>
“这....”</p>
褚亮愣住,下意识看向李世民。</p>
却见李世民眉头大皱,一言不发。</p>
“如果陛下修的是大典,那需要的人只会更多,耗费也会更大。如此一来,国库又要增加一笔庞大的开支,对现在的大唐来说,十分不利!”</p>
萧瑀继续道:“所以,臣建议陛下,暂时不要修书,等大唐繁盛起来的时候,再修书,或许会好一点!”</p>
听到这话,李世民对《贞观大典》再上头,也冷静了下来。</p>
因为萧瑀说的是事实。</p>
大唐现在吃饭都是个问题,哪有闲钱去修书。</p>
所谓盛世修书,乱世修典,不是没有道理的。</p>
“呵呵....”</p>
李世民会心一笑,而后看了眼褚亮,又看了眼萧瑀,点头道:“左仆射之言,句句肺腑,是朕考虑不周了。”</p>
“但是。”</p>
说着,他又话锋一转,无比坚定地道:</p>
“朕一定会修一部,史上最大,最全,最完美的书!终有一天,朕会将大唐治理成史上最繁盛的王朝!朕要告诉后人,我们这个时代的辉煌!”</p>
“陛下英明!”</p>
褚亮、萧瑀二人闻言,不由互相对视,齐声恭维。</p>
大唐的辉煌,绝对不仅仅是李世民的辉煌,也是属于整个民族的辉煌。</p>
华夏民族,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风雨雨,曾经也辉煌过四方,强盛过一时,也曾屈辱遭罪,几经危亡。</p>
但始终没有认命。</p>
因为每个华夏人都相信,他们有一天能再度繁盛,所以,这个文明得到了延续,并引领着他们顽强的站了起来。</p>
《永乐大典》为什么会被后人称颂?</p>
因为它代表的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华夏几千年的文化传承,是一种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p>
所以,提前了几百年的《贞观大典》,也会如《永乐大典》那般,光耀着后代的人们。</p>
虽然《贞观大典》没有如李世民想的那样,顺利修纂,但修纂《贞观大典》这件事,却成了李世民励精图治的目标之一。</p>
他要用行动告诉天下人,贞观盛世,贞观大典,他全都要。</p>
一个属于他的时代,已经来临。</p>
......</p>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却依旧有人甘冒天下之大不韪,再次逆流而动。</p>
此时此刻,长安城外一个较为冷清的酒肆内。</p>
义安王李孝常,正在秘密接触两个人。</p>
他们分别是右武卫将军刘德裕,禁军副统领元弘善。</p>
却听元弘善有些生气地抱怨道;</p>
“长孙安业这个人,到底行不行啊?他将我们约到这里谈事,他自己却没有来,这算什么事儿?”</p>
“呵呵,元兄不必动怒,安业是有其他的事,咱们不用等他!”</p>
李孝常笑着安慰了一句元弘善,然后亲自给他倒了一杯酒。</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