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5章</p>
隋文帝杨坚。</p>
唐高宗李治。</p>
唐玄宗李隆基。</p>
最后一位,就是不要脸的宋真宗赵恒。</p>
这货在位期间,不能说是毫无建树吧,最起码也当的上是无所作为。</p>
并且他还与辽国签订了澶渊之盟。</p>
有史以来,在有利的局势下和敌人签订盟约,这货也算是蝎子拉屎,头一份了。</p>
就这败家货,居然还堂而皇之地去泰山封禅。</p>
他也算是以一己之力,拉低了泰山封禅的档次。</p>
后世的皇帝因为耻与他为伍,之后就再也没有皇帝进行封禅了。</p>
如今大明北疆隐患尽除,崇祯又御驾亲征,平定了辽东,国事又蒸蒸日上。</p>
这时候崇祯去泰山封禅,倒也有那个资格。</p>
封禅泰山是帝王的最高荣誉,崇祯不免有些沾沾自喜。</p>
云逍‘呵’了一声,漠然说道:“衍圣公府,居心叵测!”</p>
崇祯不解地问道:“叔父何出此言?”</p>
“衍圣公府这么做,无非是想在皇帝的脖子上,套上一根绳索罢了。”</p>
云逍一语道破衍圣公府的意图。</p>
封禅,是君王祭祀天地的最高典礼。</p>
同时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活动。</p>
泰山虽然是道教名山。</p>
然而泰山封禅,却是儒家思想礼制化的一个具体表现。</p>
皇帝要想向上天表功,是不是必须遵从儒家的礼制?</p>
礼制,就是限制皇帝的绳索,也是制衡皇权的屠龙术。</p>
如今崇祯越来越不受束缚,屡屡做出突破礼法的事情。</p>
这次班师回京,甚至说出‘一言定礼法,也可以一言废之’的话来。</p>
大臣们借封禅泰山为由,目的就是重新给崇祯的脖子上套牢绳索。</p>
“若非叔父提醒,我险些自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