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原来也算是走东闯西做买卖,也算见过大钱的。
但是个中辛劳自己知道,像这么轻松就挣了二百多元钱,简直就是日了鬼了。
成本不过一根钢笔,一瓶墨水,三本稿纸,合计两块二毛五。
利润率一百倍,唯一没有算的是二儿子的脑力劳动。
他不觉得坐在那里写写字有多累。
再有投资最大的一块二的钢笔还能用。
这个世界让他有些搞不懂了,不过对二儿子信任又加深了一些。
NMG师范大学创建于1952年。
是新中国成立后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最早建立的高等学校。
定位于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的教育人才。
还好去年的恢复高考,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老师们的回归更是锦上添花。
李子恒徜徉在林荫密布的校园里,现在的他很满意这样的生活。
想着今年三月份初来报道时,衣衫鞋虽是新的。
粗糙的做工和本人土气的形象让他有些自卑。
尤其是在满口普通话的女生面前,局促的都不知道怎么开口了。
现在的HUSHI还是一个闭塞的内陆三线城市。
市区人口不足六十万,语言以普通话为主,旧城话(本地土著和回民常用语)为辅。
一口流利的呼普是能否很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的关键。
这对缺乏语言天赋的李子恒可是要了命了。
卷舌重鼻音的模仿语言怎么听怎么不顺耳。
总觉得别人满带笑意背后的有一丝嘲弄和不屑,这让他感到很不爽。
自从发表了四首诗和一个中篇后,加上兄弟的刻意包装。
李子恒的信心完全恢复了,甚至有些爆棚。
在一些公开场合也敢大声说话了。
不再避讳他那浓重的口音了。
包老师建议他好好把普通话练练。
普通话本身也是师范院校的必修课,给他推荐了一位北京支教到NMG的老师。
每周末晚上八点到九点去老师家接受辅导。
这个年代没有收费一说,从属义务帮忙。
帮忙是义务的,自己不有所表示有些人情欠缺。
聪明好学的李子恒慢慢领悟了兄弟的一些套路,关键是有钱了。
每次上门拿一把香蕉或几个苹果,要不几块奶糖。
大人小孩都慢慢喜欢上了这个淳朴的农村孩子。
有几次非要拉着李子恒一起吃饭,不过都被李子恒拒绝了。
现在城市也不富裕,好点的吃食都要凭票购买,大家也是周末才会改善一顿。
李子恒由于是应届生,在班里是最小的。
还有一个山东姑娘和他同龄比他大几天。
肤白貌美,体态丰腴,性格开朗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