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1章别人不敢碰的,我来碰!别人不敢管的,我来管!
朝廷在运河设置重重榷关,每过一关,便交一次税,交着交着,很多商家就会发现,即使到了目的地,卖出货物,赚取的银子还不够交税。所以干脆烧了货物返航,因为你若载着货物,返航时还得再交一次税。空船则不需要,沿河焚烧货物,这是常有的事。
还有更过分的事情,因为小商家负担不起漕运关税,只能依靠漕运商会,那些商会会把货物低价吞下来,再高价卖出去。就拿太康县的硝石矿举例,当地灰户采石烧灰,京城吃不下那么大的量,便只能运到各州贩卖,但关税那么重,他们无力承担。商会就趁机低价收购石灰,通过自己的渠道运送出去,灰户们只能得一成,甚至更少的利。勉强果腹,这背后牵扯的利益难以想象,即使是魏渊也顾虑重重,不敢触碰。
许子圣脸上寒意沉重,眸子里闪烁着锋芒,冷笑一声,转身就走,只留下了一道清朗而又坚定的声音。
“打更人不敢碰的,我来碰!满朝文武不敢管的,我来管!”
元景帝修道炼丹,开销巨大,而这些银子并不是从户部走,都是他自己的小金库提供的开支。那么,元景帝哪有这么多银子供他疯狂撒币,不言而喻。
金銮殿,元景帝高坐龙椅,俯视着殿中的文武百官,威严无比,沉声道。
“若无事,今日就散了!”
行军打战不是好勇斗狠,高品武者能以一当百,以一当千,但未必能统领一支千人军队。李妙真的统帅能力,五百人已经是极限。但徐虎臣能统率三千至五千人的军队,沙场上正面交锋,李妙真绝对不是徐虎臣的对手,必败无疑。
许子圣突然踏前一步,微微躬身,手中笏板抬起,朗声说道。
“我确实有想过用军队施压,这都是在云州军队里养的臭毛病。”
千户顿时用手将耳朵牢牢捂住,一脸无辜的看着许七安,大声喊道。
讲道理是读书人干的事,当兵的只讲拳头,拳头硬,你才有尊严。许七安的想法是,先展示武力,赢得尊重,震慑这群不怕死的家伙,然后才能好好讲道理。
“保重啊。”
李妙真是一位侠肝义胆的女侠,所到之处,正义得到匡扶,公理得到维护。短短几年便在江湖中名声鹊起,成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大侠,因其急公好义,被誉为飞燕女侠。
许七安为了拖延时间,和李妙真一同来到南了城门,展示腰牌后,两人登上城头,城防军的千户亲自接待。
云州是在这二十多年里急转而下,差不多就是从元景帝修道才开始的,可见这位道君皇帝有多昏聩,搞得大奉乌烟瘴气,国运衰减!
许七安一行人路遇禹州漕运衙门纲运使监守自盗,往云州输送军需,却发现被人杀死于书房,线索中断。刚到云州,路遇暗子外室杨莺莺被截杀,破解了打更人暗只所留的密码,在黑市狗肉店,得到暗子留下的账本。
顿时,文武百官瑟瑟发抖,暗自思索自己近日所作所为,应该没有什么会牵扯到顶上乌纱帽的,这才松了一口气,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注视着许子圣。
“民为水,君为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还请陛下共勉!”
旌旗猎猎,三千兵马望着城头,寂寂无声,一股难以言喻的凶悍之气扑面而来。
“那我们现在怎么做?难不成要出城?”
许子圣迎着元景帝的怒视的目光,毫不退让,神色坚定,冷冷的说道。
“卫指挥使徐虎臣脾气暴躁,且刚愎自用,你既然想化解矛盾,少不得要隐忍。”
李妙真声音悦耳清脆,略带得意的向许七安介绍自己的私军。四名六品境,四十名练气境,李妙真的飞燕军实力极为强横。李妙真在江湖上的人脉关系,比想象的更深不可测,居然可以汇聚这么一股强大的力量,难怪会名震云州。
徐虎臣对李妙真客客气气,对许七安直接冷嘲热讽,这就是没有尊严的体现,但直接砍人肯定不行,那会把矛盾激化。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那是高品武夫才有的壮举,不是许七安一个小小的八品武夫可以做到的。
“炼神境巅峰。”
也就是说,三十年里正常繁衍生息,人口是可以稳步增长的,从五百万到三百五十万,可不是简单的做减法,实际缩减人口至少再翻一倍,这损失的人口,一半是因为赋税太重,弃田当了流民,或进城另谋生路,或落草为寇,这些人都是不记在黄册里的。再就是匪患严重,烧杀劫掠,雪上加霜。有时候山寨土匪为了补充劳力,会主动下山劫掠百姓。呵,山匪当然也不在黄册之内。
“徐指挥使,过来说话。”
许七安看着她的眼神,充满了不信任,有没有搞错,你的军队居然也参与了兵谏,你不会是个二五仔?
“我要不陪着,他说不得就砍了你这个铜锣。”
李妙真没有直扑卫司,而是调转马头去了自己的飞燕军,喊来数十骑压阵,这才迎上卫司的三千兵马。
“陛下为了修道,横征暴敛,加税于民,搞得黎民苦不堪言,此乃苛政!苛政猛于虎,还请陛下知错改错!”
三十年里人口缩减一百五十万,这是非常恐怖的一件事情真实缩减人口只会比这更多。因为云州土地肥沃,不闹天灾的情况下,是不用考虑饥荒问题。
李妙真也是懂得甩锅的,将锅甩给了云州军队,反正没她什么事,她是无辜的!
许子圣面对元景帝的帝王一怒,毫不动容,面色平静,直视着暴怒的元景帝,十分淡然的说道。
“我的飞燕军,修为最低的也是炼精境,共计四百三十七人,伍长炼精巅峰,什长练气境,百户铜皮铁骨境。”
“千户大人,不如与我们同去?”
“你们是怎么知道这个消息的?”
元景帝无比憋屈的看着许子圣,前朝之时,就有一位二品大儒携带黎民怨气撼动了国运,使得天下百姓纷纷起义,这才有了太祖建立大奉的丰功伟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