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3章帝不纳
八月,洛阳。
在曹魏高官的簇拥下,曹丕在洛阳登基,继天子之位。
曹丕登基后,立甄氏为皇后,郭氏为贵嫔。山阳公刘协为庆贺曹丕登基,效仿娥皇女英之事,奉膝下二女入宫。
紧接着,尚书仆射陈群制九品官人法,上疏中央。在曹丕为了拉拢士族,顺势降诏同意。下诏天下,于郡内置中正,以平次人才之高下。
九品官人法,虽由陈群所创,但其根本思想,来自曹操执政的中后期以品位分高下的选官政策。
曹操选拔人才分为两个阶段,早期曹操因人才缺乏之故,加之袁绍在河北,故多次下令求贤,不以品德分高下,吸引天下士人的投效。
南汉在巴蜀统治说不上多么稳固,在马超构想中,如果他能坐拥西北。则会佯攻汉中,吸引蜀兵的注意力,实际上抄白水道潜入巴蜀。
马超沉吟少许,说道:“启禀陛下,汉中者,是为巴蜀屏障,陛下欲下巴蜀,为有先略汉中。其间山岭崇峻,犹如地狱,进出艰难,难以急伐。旧汉中都督陆逊迁主巴蜀军事,今任者是为贺齐。贺齐为宿将,才略通达,攻有不足而守有备。”
少顷,马超脱履下剑,带着忐忑的心情,入殿拜见曹丕。
及击败袁绍,曹操占据了冀、幽四州,进入中后期。曹操为了吸纳河北士人,故下令推广品才选士的政策,即由郡守兼任举贤职能,向曹操举荐人才。
今曹丕以此问马超,实际是在变向威胁马超,并询问马超是否有异心。
洛阳行宫内,曹丕袭玄黄冕服,上绣金丝龙纹,渐有君王威仪之神态。
司马懿眉目微皱,说道:“陛下可有详细方略乎?”
曹丕自信满满,说道:“马超赴洛阳谒朕,可见其无谋反之意。今欲擒杀他,区区几人便可为之。今不杀之,反许以恩信,当是暂安马超,以免其旧部反叛。及时机至,朕临关中,马超必是献兵而降服。”
曹丕思虑少许,说道:“马超妻儿尽数在邺城,或有桀骜之念,但应无逆反之心。仲达所言是为上策,朕不可不纳。”
因此曹魏所推行的九品官人法,实际上仅是对孝廉制度的补丁,而非作出大版本更替。故而产生的弊端影响,几乎与孝廉制相同。
今下的马超愈发老谋深算起来,他深知自己与陆逊联络多时,太多把柄在陆逊手上。如果陆逊逼自己造反,必然会将伪造降书,彼时自己可就话说不清。
时天下初安,上任地方的郡守需依仗士族治民及收取地方百姓赋税,尤其是曹操为了安抚地方,故而郡守人选多由名士及乡贤出任。
“及朝政初安,陛下则可以征讨汉中为名,诏马超至关中。继而削其兵权,赐予荣爵官职。”
马超拱手说道:“臣治兵武都以来,多有将兵破敌以报先帝知遇之恩。惜先帝不幸驾崩,臣闻而悲怆不已。所幸陛下继位,臣愿竭力尽忠,不负陛下之重托。”
“卿当免礼!”
说着,马超叩首几下,诚恳说道:“臣得先帝知遇之恩,且家小尽数在邺,故唯忠奉陛下。然陆逊其人,多有歹计。臣恐陆逊伪臣降书,故送至关中,以令陛下猜忌。时陛下疑之,则中陆逊之奸计也!”
司马懿捋着胡须,说道:“马超虽武略超群,但为人多反复。昔因形势所逼而降先帝,当下先帝崩殂,懿恐马超渐有不安之心。陛下既欲削其兵权,宜当安言抚慰,以示陛下仁德之心。”
今曹丕急不可耐的推行九品官人法,非是不知其制的弊端,而是他知自己资历、威望不如曹操,为了执掌大权,稳固地方郡县,需要推行政策去换取基层对他的支持,增强地方士族与中枢的亲和力。
浏览着各地太守所奏的书信,曹丕神情多有自然。
外有宗室掌握军权,内有士族自选人才。加之曹操所遗留的余恩,及曹丕多年的威望。即便曹操病逝,但对曹魏来说,影响也没有那么大。
马超虽是关西武夫,但不代表马超是不习诗书之辈,相反他熟读《春秋》。
听着这番地域歧视明显的话,马超心中虽是厌恶,但不敢反驳,恭敬说道:“臣治兵时,不敢遗忘经学,出入时常研读。”
曹丕笑吟吟说道:“今西南之事,且由卿多操持。及中枢稳固,朕率大军往关中,由卿率劲旅南下巴蜀。”
若有记号在信背,提前说明陆逊可能会使用的阴谋,不仅可免陆逊逼自己造反。亦能对曹魏有备,以免有人诱杀自己。
侍从趋步入殿,禀告道:“陛下,前将军马超已在殿外等候!”
“马孟起?”
这番言语不仅是吓到马超,司马懿也是色变。
见到阶上的曹丕,马超跪地施礼,说道:“前将军超拜见陛下,愿陛下永享嘉福,威济天下。”
至于曹操父子推行的九品中正制,为何能衍生出魏晋时期的门阀大族?
早期曹爽力主旧策,否决了司马懿政策。但在洛水之变后,司马懿执掌了朝堂大权,加因有个人私念,则继续推行九品中正制2.0。
“陇人言卿有信、布之能,今时见之,果如其所言也!”
然天有不测之事,马超因生病问题,晚了一步,没赶上曹丕的大典,甚至连宴席之事都拉下,这令马超甚是惶恐。
曹丕凭空虚扶马超,赞道:“卿是为关西之人,不料能有这般见识,当是令人刮目相看。”
今加上马超因病迟到参加典礼,曹丕已有剥掉二人兵权,以高官虚尊之,令二人留居洛阳之意。当然有意归有意,曹丕暂不敢这般操作,唯有向左右亲信表露自己的想法。
此语一出,马超神情大变,偷瞄周围盯着自己的侍从,心中多是惶恐。
尤其是迎奉汉帝刘协后,曹操在汉帝的加持下,中原士人蜂拥而至。由于是势力扩张期间,官职位置充足,不存在说故意打压士族。
但曹操却参考了东汉民间评选人才的方式,以及孝廉制度的弊端,对选举、考核人才的内容做出变革。即将东汉时期‘参考状’,更改为‘品乡论’。
“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