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两人第一次见面,是在一年多以前的歼8C交付仪式上面。
因此略加沉思之后,他开口回答道:
这对于飞编队来说是尤其重要的。
运教5,1962年服役的。
因为它毫不刻意地给常浩南点明了郑良群如今的职务,以及此行的目的。
总之,不管如何,这顿晚饭肯定是得先放一放了。
毕竟常浩南看上去就不像军内人员,而一年之内连跳两级,也是属于绝无仅有的情况。
后者的笑容僵在了脸上。
90°可控是啥概念,他甚至都不太能想得到。
“从刚刚过去这一天我看到的情况来说,我认为,飞行学院有条件参与阅兵!”
像歼教5这种老飞机,可控迎角连19°都未必有,哪怕歼教7,也就是20°出头的水平。
“歼教9,其实是十号工程技术验证项目催生出的产品,完成度先天就很高。”
常浩南自然也听得懂弦外之音。
这绝对属于巨大的惊喜。
常浩南坐在会议桌的两个主位之一,一边感慨着自己在休假过程中都能被拉过来开一次会,一边听着旁边的郑良群讲开场白。
“嗯……保守估计。”
刚见面的时候,郑良群叫出来过常浩南的全名,但也就止于此,并没有介绍跟常浩南有关的更多细节。
强击机梯队毫无疑问是强5,这个型号已经参与过84年大阅兵,到千禧年前夕已经属于无论怎么爆改都算落后的型号了,如果不是迫不得已,不会让它再上一次阅兵的。
当一开始说到选人的时候,下面的众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
但效果却很好。
“因此,受阅部队总指挥李良新司令,当然,还有我,希望能把最后一个固定翼编队,优先设置为教练机梯队,如果经过考察,发现条件不够充分,再以一个强击机梯队进行候补。”
对于飞行学院的一众人来说,后怕是有点的,但已经不会紧张了——
而尽管后者的军衔和职级都跟齐立僮一样,但就和地方的情况类似,俩人岗位的含金量,以及背后隐含着的发展前景天差地别。
但是经过齐立僮这么一转述,就过渡得非常圆滑。
短暂的寂静过后,热烈的掌声从面积不大的会议室中爆发开来。
“郑参谋长这次是代表盛京军区,来我们学校视察飞行学员训练情况,正准备上去开个小会,常总您看……”
但场面上的东西,显然还是不能少了:
随着两个人的寒暄告一段落,在郑良群旁边的另外一名少将也有了开口的机会:
“齐院长,您好。”
……
“这个设备能给出前半球上下左右最多四架飞机的距离,精确到厘米,对于大密度编队来说很实用,本来是给八一表演队设计的,不过如果有需求的话,任何用户都可以选择。”
常浩南用略带玩笑的语气,看着郑良群说道。
“这个飞机的总体气动设计,是我亲自参与完成的,在歼教7的基础上加高了后部座舱,把大三角翼更换为带有大边条的双三角翼,进气道也改为两肋布局的DSI进气道,对于亚音速飞行工况进行了专门的优化,可控迎角和抗失速尾旋能力都有质的提升。”
更多地是在问型号是否成熟可靠——
“很荣幸认识您。”
“90度?”
这句话听上去好像没头没尾,还有点越权的意思。
郑良群突然开口问道。
稍微放松了一些之后,常浩南又继续补充道:
“另外,如果担心换装之后适应期太短的话,学院方面可以给采购的歼教9选装一个专用的编队飞行测距仪。”
“浩南同志,你要是有时间的话,也一起来,正好今天要讨论的话题跟装备情况有关系,能有一位航空领域的专家在,应该会更好。”
所以,也就一直没改这个称呼。
“这段时间你们先用歼教7进行适应性练习,我回去之后向上打报告,把一批六架歼教9编列到9910工程的专项预算里面,尽快交付过来!”
回答他的自然是一阵整齐又兴奋的声音:
“是!保证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