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和李丽萍和柳菁菁从小的不同教育环境有关,在李丽萍小时候,她是生长在教师家庭里面的,李丽萍的父母亲都是大学里面的教授,所以,对于李丽萍小时候的培养,李斌夫妇注重的成绩上面的培养,至于李丽萍在其他兴趣方面的培养,李斌夫妇根本不重视。
这倒不是说李斌夫妇没有远见,而是在那个时代,全国上下的教育都是这样的,再说了,那个时候,李斌夫妇就算是想要培养李丽萍在其他方面的兴趣,也不容易。
在李丽萍小的时候,李斌可没有现在这样高的地位,那时候,他还是一个很普通的大学老师,根本没有多少的空余钱财,所以,就算是李丽萍想要学些课外的东西,李斌也没有那个能力。
还有,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在那时候,科学家的概念深入人心,所有人都已成为一个科学家而自豪,因此,对于那时候的家长而言,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分心学习什么课外的知识,像是画画啊,写毛笔字啊,或者唱歌什么的,都不会那时候的家长接受。
综上所述,那时候李丽萍想要学习一些课外的知识,都不可能,李斌夫妇和学校都不会怎么允许,李丽萍那时候的成绩,可是学校里面数一数二的!
柳菁菁就不同了,那时候,柳明心的生意已经上了正轨,钱财方面已经是不用怎么考虑的了,而且,柳菁菁是柳家中人,对于柳家这样的世家来说,注重的是对于柳菁菁能力的培养,全方位能力上面的培养。
再说了,柳菁菁可是一个女的,女人在世家里面就是联姻的存在,是世家用来获取利益的筹码,只要对自己的家族发展有利,世家里面的人根本不会去在意你这个女人的想法,他们会在第一时间就把你嫁给对方,也不管你是否同意,你是否已经有了心上人。
而什么样的女人最能够拿得出手,最能够令其他的世家甘愿付出巨大的利益?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一个气质出众的女人,最是有价值,最是能够吸引人的目光。
而怎么样才能够培养一个人的气质?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让她进行全方位的学习,不仅仅是需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钢琴、礼仪、交际、画画、写字等等这些方面的知识,只要能够熟练的掌握这些知识。那这个女人的气质就会极其的出众,今后卖出去的价钱也更加的高。当然了,这个前提是这个女人的胚子要好,得有美女的胚子,才能够让世家这样去培养,而很显然,柳菁菁的胚子很好,从小她就是一个美女,所以,柳菁菁从小接受的教育和李丽萍很不一样。
除了在知识上面的教育和李丽萍一样之外。其他的教育,和李丽萍完全不一样,从柳菁菁懂事开始,她就开始学习钢琴、绘画、唱歌、写字等等这些方面的东西了,也是因此,柳菁菁对于艺术的欣赏能力比起李丽萍来,要强很多。
“朝纲,你绘制的这些云朵,就算是拿到市场上面。也是价值很高的画作了,我相信,这样美丽的画作绝对会被市场接受!”柳菁菁在一边不停的夸奖着赵朝纲的画技。
“菁菁,你再这样夸下去。我尾巴都要翘起来了!”赵朝纲笑着说道,对于画技什么的,其实赵朝纲一点都不清楚。赵朝纲和李丽萍一样,从小接受的教育只有学校里面的课本教育。至于什么课外知识的教育,赵朝纲只听说过。并没有见过。
而且,在农村里面,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在文化课上面的教育更加的重视,因为,在农村们家长的心里面看来,读书是自己的孩子唯一能够脱离农民身份,唯一能够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一辈子幸幸苦苦的伺候田地的方法了,所以,很多农村里面的家长,对于自己孩子的读书很是看重,绝对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分心去学什么其他的东西。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句话在农村家长们心里面的地位,比起城市里面的家长们的地位更加的高,农村里面的那些家长们,已经被田地里面的活给苦够了,他们不想自己的孩子也同样的受苦。父母亲们对于自己孩子,绝对是全心的无怨无悔的付出!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释义】:所有行业都是低贱的,只有读书入仕才是正途。
【出处】:《神童诗》(作者汪洙,字德温,宁波人。是北宋年间著名学者。)是一篇影响广泛的启蒙读物。
《神童诗》作者汪洙,出身于县吏家庭,自幼聪明好学,九岁便能写诗,有神童之称。
他的“神童”称呼,始于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勤县县令带领全县举人、秀才去孔庙参拜孔子圣像。
在祭拜礼成之后,县令忽然发现大殿墙壁上,用木炭写有这样一首诗:
颜回夜夜观星像,夫子朝朝雨打头。
多少公卿从此出,何人肯把俸钱修。
下边落款题有九龄童汪洙的名字。
县令环视大殿,不光殿宇破败不堪,孔子和颜回圣像也都缺额少肩,实在有损尊严,自觉羞惭,但转而一想,九岁孩童怎能写出这样诗来?怕是有人假冒孩童之名,故意讽刺于我?
想到这里,便吩咐差役:“速去打听,这汪洙是何等样人,叫他前来见我。”
汪洙的父亲叫汪元吉,就在县里当小吏。因家境清贫,汪洙就帮家里牧鹅,利用晚上和牧鹅空隙读书写字。
初春的一天,汪洙赶着一群白鹅到野外去放牧,他见孔庙前青草茂盛,便让鹅吃草,自个在大树下读起书来。不料,忽地一阵寒风过后,大雨从天而降,便赶紧收起书本,把鹅赶进孔庙避雨。
汪洙一进庙门,只见殿底破败,蛛网百结,圣像破碎,鸟粪遍地。心想,父亲常说,朝廷里的文官武将,仅是孔夫子的学生,就有一半还多。如今他们一个个做官享福,可老夫子却坐在这样的破庙里,谁也不肯拿点银子出来修理一番。他越想越生气,见殿角烧剩的木炭,便抬起在墙上题了这首诗,不料被县令发现了。
县令查问汪洙,汪元吉正好站在一旁,便赶紧跪下道:“这汪洙乃是卑职逆子,冒犯了大人,待我把他唤来,听凭老爷教训!”
汪元吉心急火燎的赶回家里,一见汪洙便说:“你闯下大祸了!闯下大祸了!还不快跟我去见老爷!”
汪洙不解地问:“孩儿整天读书、牧鹅,安分守己。从来不做不肖之事,祸事从何说起?”
“还说从何说起?你东涂西抹。还在孔庙里题了一首什么诗,今天被老爷发现。要我唤你去教训哩。”
“这有啥祸事哩。孩儿写的不都是实情吗?我这就跟爹爹去见他。”
汪洙跟父亲到了孔庙,见过县令。县令问:“这墙上的诗可是你写的?”
汪洙不慌不忙地回答:“正是,还请老爷指教?”
“你为何要写这样的诗?”
汪洙说:“只要老爷看看这庙,还能不知写这诗的用意吗?”
县令见他对答如流,心中暗喜,但仍有怀疑。便说:“这样说来,这诗果是你写的了,那可是神童了!”
县令见汪洙穿着短小的衣衫,便嘲笑道:“只是神童的衣衫好短哟。老爷我还没见过穿这样短衣衫的神童哩!”
汪洙听出县令还不相信诗是他写的,眼珠一转,智上心来,当着众人之面,向县令鞠了一躬,脱口吟道:
神童衫子短,袖大惹春风。
未去朝天子,先来谒相公。
县令一听,果有才华。大喜道:“好诗,果是神童!将来定成大器!有赏!有赏!
从此,汪洙神童之名在宁波一带流传开了。宋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中进土,授明州教授。著有《春秋训诂》,历官至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台州崇道观。筑室西山,召集诸儒讲学。乡人称其室为“崇儒馆。”
二战期间,一个记者问英国首相丘吉尔:“莎士比亚和印度。哪个对你更重要?”
印度当时是英国最大的殖民地,其财富、人口、土地、资源,应该说对英国有足够的诱惑,然而丘吉尔回答说:“我宁可失去50个印度,也不能失去一个莎士比亚。”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他们的话值得我们深思。
正如新教育创始人朱永新教授所言:世界上那些生命力强大的民族,几乎都是热爱阅读的民族,善于阅读的民族。